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何柳穎 深圳報道
走進大華銀行位於香港中環花園道的辦事處,人們會有些錯愕,這似乎與想象中的金融機構佈置不一樣。
過道的墻體上掛滿瞭畫作,色彩斑斕、筆觸各異,置身其中仿若在遊覽一個小型畫廊。銀行員工告訴記者,這是歷屆大華銀行水墨藝術大賽的獲獎作品。時值中秋佳節,其中一個獲獎作品還被大華銀行制作成燈籠樣式,在燈光映襯下,山水之景猶現眼前,遊魚更是栩栩如生,在社交媒體上“吸粉”無數。
往前幾步,是大華銀行大中華區行政總裁葉楊詩明的辦公室。走進房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字畫,“創新金融 引領未來”八個大字出自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趙善銘之手。環視整個房間,花瓣裝飾的復古鬥櫃、貴妃醉酒的江南蘇繡、或寫實或抽象的繪畫作品,無不彰顯出房主的藝術品位。
作為一名跨界者,金融和藝術既是葉楊詩明的人生關鍵詞,也是她雙重身份的重要標識。在銀行領域深耕三十餘載,葉楊詩明可謂榮譽加身,先後獲得瞭“全球零售銀行傢領袖獎”和“2012中國百名傑出女企業傢”等獎項。同時,自小鐘愛藝術的她也在大華銀行重拾藝術理想。2015年,葉楊詩明帶領大華銀行(香港)成立大華銀行“藝·坊”,致力於將藝術推動至社會不同階層。如今,她也是香港M+購藏委員會成員以及M+董事局成員。
大華銀行也走出瞭獨特的“金融+藝術”道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葉楊詩明表示,大華銀行從1980年代開始在新加坡舉辦繪畫比賽,至今已連續舉辦42屆。“我們的繪畫比賽從新加坡開始,逐漸發展到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越南。而在大中華區,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代表,我們就相應地推出瞭水墨藝術比賽。”
她告訴記者,大華銀行的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有三個非常重要的范疇,第一是藝術,第二是兒童發展,第三是教育。“我們有自己的畫廊,這個比較特別。好多人都會問,為什麼銀行要做畫廊?其實我們不是通過畫廊去賣畫,而是希望通過藝術讓客戶知道如何更好地走出去。隻有先欣賞別人的文化,才可以與合作夥伴交流。”在葉楊詩明看來,藝術是一個非常好的溝通媒介。
大華銀行總部設立於新加坡,是新加坡本土三大銀行之一,至今已擁有近90年的經營歷史,業務遍佈全球19個國傢和地區。如今,伴隨著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以及“一帶一路”倡議邁進下一個十年,長期深耕東盟的大華銀行正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根據大華銀行的一份報告,超過7成香港企業有意於未來3年內在進行跨境業務拓展,特別是大型企業,而最受青睞的投資目的地為中國內地和東盟。談及東盟的投資吸引力,葉楊詩明表示,東南亞人口約6.7億,年輕人口眾多,這意味著當地可以供應更多的勞工、人才以及消費市場。
她認為,在企業走向東盟的過程中,許多金融需求將被釋放,包括結算、融資、貸款等。
對於大華銀行而言,“我們希望對企業的幫助是可持續的,而不是我們介紹一單交易給你,做完就結束。我們希望為客戶提供服務,建立長久的合作夥伴關系,客戶從中國落地到東南亞之後,他們在當地的業務拓展長遠來說是可持續的。 ” 葉楊詩明表示。
企業應“可持續地”走向東盟
《21世紀》:我們先談談全球投資市場的變化。大華銀行一份報告提出,超過7成香港企業有意於未來3年內在進行跨境業務拓展,特別是大型企業。從投資目的地來看,最受青睞的地區分別是中國內地和東盟。請問作為投資市場,中國內地和東盟分別有什麼吸引力?
葉楊詩明: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中長線來說,中國始終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消費市場,產業鏈也覆蓋瞭原材料供應、零售消費,以及高端科技發展等不同領域,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認為,我們的客戶在發展業務的過程中,除瞭把握以前傳統的歐美市場,也要發展好中國市場。
東南亞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人口約6.7億,且年輕人口眾多,這能供應更多的勞工、人才以及消費市場。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東盟國傢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大傢可以註意到,如果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地發展一個新的生產線,會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其中新加坡更是東南亞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可以說是東盟、東南亞的“領頭羊”。
《21世紀》:青睞東盟的不隻香港的企業,還有大灣區內地企業。根據大華銀行的研究報告,近六成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於未來三年考慮到東盟開展或進一步拓展業務。近年來,大灣區企業發展快速,據你觀察,這中間產生瞭哪些金融需求?
葉楊詩明:以前大灣區(內地城市)主要發展傳統產業,比如輕工業。而現在,特別在深圳,大灣區(內地城市)聚焦於發展高科技產業,這也刺激瞭創投的發展。
正如剛才我提到的,在人才和勞動力方面,東南亞有許多年輕勞動力,且東盟裡有很多華人,文化接近,對於企業而言,他們會更容易在當地找到合作夥伴,比如供應商和客戶。
從中長線來說,這個過程會產生很多新需求。比如資金和現金流,包括結算、融資、貸款等。有很多的銀行正準備迎接這個機遇,迎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客戶。當它們進入東盟的時候,大華銀行作為東南亞一個非常重要的銀行,會有很多的業務配合。
《21世紀》:香港作為傳統的中間人角色,你認為它在大灣區企業走向東盟過程中發揮什麼作用?
葉楊詩明:香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在香港這個開放型市場,任何的國際企業、中國(內地)企業的資金要“引進來”或者“走出去”都非常自由方便。並且香港的稅率低,法制清晰,很多中國(內地)的客戶都希望在香港設立資金中心,幫助他們“一站式”解決問題,比如當他們發展東南亞業務時,可以更方便地兌換。
《21世紀》:這幾年受疫情影響,企業開始強烈地意識到加強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大華銀行對此提供瞭哪些服務支持,特別是供應鏈金融方面?
葉楊詩明:我們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在大華銀行,我們針對不同的板塊、不同的產業,為客戶提供針對性幫助,包括尋找買傢、客戶,以及為他們提供點對點的融資方案。
現在大傢比較重視綠色金融,新加坡政府也在非常積極地推動綠色(經濟),以及排除greenwash(“洗綠”),這需要非常認真地處理。
我們希望對企業的幫助是可持續的,而不是我們介紹一單交易給你,做完就結束。我們希望為客戶提供服務,建立長久的合作夥伴關系,客戶從中國落地到東南亞之後,他們在當地的業務拓展長遠來說是可持續的,不但能為當地經濟作出貢獻,也能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1世紀》:中國正在堅定地走“碳中和”路線,中國內地很多銀行也非常重視綠色金融的發展。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這中間有哪些合作機會?
葉楊詩明:其實合作機會有很多。在我看來,銀行之間不是直接的競爭關系,更多的是互補、共融。
中國的銀行規模非常大,當我們東南亞的客戶有業務要在中國內地拓展時,需要中國的銀行提供幫助。而當一個客戶去到東南亞時,大華銀行可以和中國的銀行一起配合,從上遊到下遊,點對點、全方位地為客戶提供服務。通過和中國的銀行合作,我們一起為企業提供在岸和離岸的服務,相互之間實現互通。
這中間有很多商機,大傢不是絕對的競爭關系,而應該是互補關系。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貿易融資方案,共同降低外匯等外貿風險。
人民幣交易還需擴大規模
《21世紀》: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在今年6月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今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在這些政策環境下,您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有哪些發展機遇?
葉楊詩明:我認為國傢已經付出瞭很多精力去為這件事做準備。近年來我們看到人民幣利率持續下降,存款準備金率也在下調。主要是希望放松整個市場,推動更多的生產和產業發展。從企業角度看,國際貿易傳統上還是更多地用美元交易,但如今大傢也都註意到,要開始分散風險。
對於大華銀行而言,我們也做出瞭嘗試。早在2021年,我們在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印尼)的全資子公司均獲批成為人民幣/印尼盧比特許交叉貨幣做市商銀行(ACCD),讓企業直接通過印尼盧比和人民幣進行交易。當然這隻是一個起步點,我們還需要建立規模,繼續往前走。
我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整體發展趨勢還需要雙方政府互相溝通。最重要的是,我們相信人民幣會一步一步開放,這樣才能讓更多客戶願意把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的貨幣。
藝術是非常好的溝通媒介
《21世紀》:據說你本人從小就喜歡藝術,小時夢想是成為一名話劇演員。而大華銀行也非常重視藝術收藏。大華銀行(香港)在2015年成立大華銀行“藝·坊”,主要進行藝術教育方面的工作。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這些年來大華銀行“藝·坊”發展情況如何,以及如何與香港的藝術發展相融合?
葉楊詩明:在1980年代的時候,香港曾被稱為“文化沙漠”。我們在想,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藝術並不是隻有有錢人才能參與?如何才能讓不同社會階層、年齡層的華人,特別是小朋友發展藝術興趣?在這種理念下,我們開始成立大華銀行“藝·坊”,希望讓每一個社會階層都有機會接觸到藝術。
大華銀行其實從1980年代就開始在新加坡舉辦繪畫比賽,到今年已經舉辦到第42屆。這個繪畫比賽從新加坡開始,逐漸發展到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越南。而在大中華區,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個代表,我們就相應地推出瞭水墨藝術比賽。
同時我們開始通過比賽和展覽,以及和不同的NGO(非政府組織)、慈善機構合作。我們發現,藝術還有治療效果,可以幫助病患兒童通過藝術得到舒緩。
大華銀行的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有三個非常重要的范疇,第一是藝術,第二是兒童發展,第三是教育。我們有自己的畫廊,這個比較特別。我想好多人都會問,畫廊一點也不賺錢,為什麼銀行要做畫廊?
其實我們不是通過畫廊去賣畫,而是希望通過藝術讓不同的客戶更明白如何走出去。隻有先欣賞別人的文化,才可以與合作夥伴交流。大傢需要共同明白一個(發展)理念,而不是“我贏你輸”。我想藝術是一個非常好的溝通媒介。
《21世紀》:你同時也是香港的M+董事局成員。作為一名金融和藝術的跨界者,你認為金融和藝術有哪些相通之處?
葉楊詩明:以前傳統的銀行業務隻是存款、貸款,銀行的角色就像是貸款人。如今許多產品都有創新,無論對公對私。
傳統上,人們說金融從業者一定是左腦更加發達,因為金融和數據相關,但其實數據應當怎麼展現,應當怎麼創造一些金融領域的新產品、新方案,都需要創新思維。而學習藝術就可以幫助我們的右腦得到平衡發展。當右腦去想一些新思維時,我們才能思考出一個新框架。我們相信通過參與藝術、欣賞藝術,可以幫助刺激人們的不同想法。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半年前,我由於工作原因到新加坡出差,期間我去聽瞭一場鋼琴演奏會,遇到瞭一位年輕的鋼琴傢——蓬密察,他是一個泰國人,但住在馬來西亞,那次恰好到新加坡演出。 我覺得這和大華銀行很有緣分。因為我們是東盟領先的銀行之一,在馬來西亞和泰國,我們也是當地最大的外資銀行之一。看瞭他的演出後,我就在想,他有沒有興趣到香港演出。作為香港管弦樂團的董事局成員,我把他引薦給樂團的藝術總監,我和他說,你自己去看看他水平如何吧。他後來說,非常厲害。
今年也是香港管弦協會有限公司成立50周年,香港政府會組織樂團到泰國曼谷進行交流。我認為這將是一次非常美妙的合作。我們會支持這位鋼琴傢和同樣來自泰國的小號手在樂團演出,他們將於10月18日參加在香港舉辦的pre-tour concert(巡演前音樂會),三天後的10月21日,整支隊伍會到曼谷表演。
我很開心,因為我感到真的可以參與推動香港(文化)在東盟的發展,將藝術傢帶到當地演出。他(蓬密察)是一個年輕的藝術傢,我想既然他可以沖出東盟,來到香港又再回到東盟。我們作為東南亞的領先銀行之一,有沒有辦法帶領我們的客戶一起走向東盟?
女性的優勢
《21世紀》:女性在金融領域和藝術領域,預計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對跨界金融和藝術的女性,你會給什麼建議?
葉楊詩明:在我看來,現在女性一點也不弱。在銀行業,我很多同行都是女性。其實在香港,女性可以說在金融業支撐起半邊天或大半邊天。在銀行、保險、投資等領域,都有很多女性。我想這是女性不斷努力、不斷創新的結果。在藝術界,女性一樣不弱。M+博物館館長就是女性,香港藝術館總館長也是女性。我想,其實香港人很幸運,男女同工同酬已差不多達到瞭。
《21世紀》:您曾經獲選過“2012年百名傑出女企業傢”,對女企業傢,你又會給什麼建議?
葉楊詩明:要謙虛、不斷學習。女性更加仔細,可以有很堅決的處事方案,同時又很溫柔和細心,這是我認為女性的優勝所在。隻要堅持,(女性)就一定會成功。
(實習生董紹敏、植蘊詩、許程亨、楊梓昊對本文亦有貢獻)
策劃:於曉娜
記者:何柳穎
編輯:李艷霞
監制:朱麗娜
視頻剪輯:袁思傑
設計:白宇航、黃丹虹
審校:於長洹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梁俊斌、曾靜嬌
海外運營監制: 黃燕淑
海外運營編輯: 張然、唐雙艷、吳婉婕
海外商務合作: 黃子豪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