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香港人、澳門人正向“大灣區人”進化。

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雙節”長假,香港、澳門通往內地的各大口岸均被雙向奔赴的客流“擠爆”,顯示粵港澳同城化生活趨勢日益加強,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個高度融合的“巨型城市”。

深圳邊防檢查總站10月7日晚發佈數據,自9月29日到10月6日,深圳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491.9萬人次,日均61.4萬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110.7%。其中,入境約244.1萬人次,出境約247.8萬人次;查驗交通運輸工具16.5萬輛(艘、架、列)次,較去年同期增長4.7倍。

在香港,第一財經記者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網站公佈的數據統計,長假期間經由陸、水路口岸入境香港的內地訪客約為97.4萬人次,同期出境的香港居民約為165.26萬人次。由於統計剔除瞭更可能為長途旅行的機場進出境旅客,該數字應高度接近期間在粵港兩地流動的旅客人數。

另據澳門旅遊局10月7日公佈的數據,中秋、國慶8天假期,澳門各口岸出入境總人次為460.82萬人次,其中,入境澳門旅客逾93.14萬人次。

這一盛況,遠超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傢戰略出臺的2019年之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地穿梭的不隻是短期旅遊客流,而是包含相當比例的常態化異地工作、求學、養老等人群。完善的制度、便捷的交通,同跨境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需求互為驅動,使得大灣區內部融合越來越深入,粵港澳大灣區正朝著區域經濟專傢定義的“巨型城市”邁進。

  北上,南下

作為疫情後深港全面復關以來第一個雙節疊加的“超級黃金周”,今年的中秋國慶假期掀起瞭新一波探親、旅遊、購物的出入境熱潮,深圳多個口岸創下單日出入境客流紀錄。

其中香港公眾假期的第一天(9月30日),經廣深港高鐵西九龍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超10.7萬人次,刷新該口岸自2018年開通以來的最高歷史紀錄。而在香港公眾假期的最後一天(10月2日),大批此前北上的香港居民集中返港,深圳各口岸出入境人員總數突破76.1萬人次,為長假期間單日最高。

第一財經記者長假期間走訪深圳蓮塘、羅湖、皇崗、深圳灣等連通香港的主要陸路口岸發現,過境的旅客人頭攢動,其中說粵語從香港入境深圳的客流,明顯多於說普通話南下香港的。

一位拖傢帶口的港客陳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稱,自己是帶傢人前來廣東度假的,準備花3天時間訪問深圳和廣東其他城市,一邊遊覽購物,一邊享受美食。啟程前他在社交媒體上查詢“攻略”,發現到處都有類似計劃的香港人。

與此同時,香港也依然保有對內地遊客的吸引力。今年國慶,闊別5年的香港煙花匯演再次回歸,灣仔紫荊花廣場的升旗儀式也別有風格,還有維多利亞公園的中秋彩燈會、大坑舞火龍等大型活動,都是吸引內地遊客前往打卡的緣由。

據深圳邊防檢查總站統計數據,長假期間經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中,港澳居民占比超過內地居民。以沙頭角邊境特別管理區為例,10月1日國慶節當天,共查驗進出管理區人員4.7萬餘人次,其中遊客3.8萬人次,創今年以來查驗新高。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的背景下,港澳人到訪內地消費旅遊,早就和內地人遊玩港澳一樣成為普通人的平常選擇。其中深圳、珠海由於分別毗鄰港澳的地利之便,更是兩兩在交通、生活上趨向同城化。公共假期隻是讓這種雙向流動更為集中和引人註目。

事實上,自今年2月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以來,港澳遊客蜂擁北上早已不是新聞。香港入境事務處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1日至8月29日,有超過900萬人次港人入境深圳,平均下來,相當於每個香港人北上瞭1.2次。其中8月份超過624萬人次,日均超20萬人次,同期內地遊客南下香港343萬人次。

目前,香港常住人口約735萬人,如以前述記者統計數據(約165.26萬人次)測算,長假期間約有超過1/5的香港人北上廣東過“雙節”。據香港特區政府7日公佈的數據,8天共有約110萬人次內地旅客經各海陸空管制站訪港(前述記者統計的約97.4萬人次剔除瞭航空旅客)。

數據顯示,“雙節”期間,平均每日內地旅客入境約14萬人次,較“五一”黃金周高約一成。酒店整體入住率達到90%,在訪港內地旅客當中,約45%為過夜旅客。

  “巨型城市”雛形

據深圳灣邊檢站負責人介紹,受深港兩地假期時長不同影響,經深圳灣口岸出入境人員在不同時段呈現不同特點。假期前三日,入境方向以香港居民為主,出境方向則是內地居民居多;10月2日是香港假期最後一天,出現香港居民出境返程疊加內地居民出境高峰,10月6日(內地假期最後一天)則出現內地居民返程入境小高峰。

進一步分析每日數據,記者發現,香港居民經由陸、水路出境人次在10月2日由前一天的約21.9萬驟降至約13.37萬之後,之後4天竟呈逐步上升趨勢。10月3日~6日分別約為13.48萬、14.18萬、14.83萬、18.93萬人次。而10月3日是香港的工作日,出現這一現象的最可能原因,當為香港籍內地上班族返回內地上班瞭。

隨著制度創新和政策支持的加強,粵港澳三地人員之間的流動,已從旅遊探親、商務往來,拓展到就業創業和教育養老等領域,廣東人、香港人、澳門人正在向“大灣區人”進化。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強內地與港澳各領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便利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創業。如今一系列改革舉措已經落地,港澳人士在廣東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市民待遇”。

就業是促進融合首要的推力。香港特區政府在2021年初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參與企業須以不低於月薪18000港元聘請香港畢業生,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而港府將向企業發放每人每月1萬港元津貼,最長發放18個月。由於深受市場歡迎,今年3月,香港決定恒常化實施該計劃。廣東省對該計劃予以配合支持,對參加計劃的香港青年,每月提供最多2000元人民幣共18個月的生活補助。

在支持創業方面,廣東建成瞭“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優先向港澳青年免費開放,目前已經累計孵化港澳項目4400多個;推出瞭創業擔保貸款,個人最高可貸50萬元、小微企業最高可貸500萬元;港澳青年還可以同等享受就業創業補貼補助、報考大灣區內地九市事業單位;在粵就業創業港澳青年可以同等參保、享受待遇,目前已有超33萬人次港澳居民參加養老、工傷、失業保險。

對港澳專業人士而言,珠三角企業龐大的對外投資規模和國際龍頭企業的加碼佈局,在法律、稅務等領域催生瞭可觀的專業服務市場,意味著豐富的就業機會。據廣東省人社廳介紹,目前在旅遊、醫療、建築規劃、教育、律師服務、金融、社工、專利代理8個領域,港澳人士可以適用職業資格認可,現有3200多名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執業。

至於交通方面,分別水陸相接的深港、珠澳兩地的交通十分便捷,“軌道上的大灣區”已初具雛形,珠江口相繼建成虎門大橋、黃埔大橋、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等過江通道,深中通道、獅子洋通道也正加緊建設。

高密度連綿的實體形態和交通網聯系,使得粵港澳大灣區成為與紐約大灣區、東京大灣區、舊金山大灣區相當的全球“巨型城市區域(Mega-City Region)”之一。中山大學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建設研究院院長李郇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形成以廣佛和港深為兩大核心區、以若幹功能區塊為競爭單元、由公交化軌道網絡串聯和溝通、邊界地區增長的“兩核+若幹功能區塊”空間結構,並以命運共同體的方式參與到全球的市場競爭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