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量超過13萬億元的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今年以來,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等政策措施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建設進一步發力,全球招商引資步伐加快,硬件基礎設施持續推進,創新研發機構和成果不斷湧現。經濟動能澎湃的大灣區,朝著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既定目標穩步邁進。

  灣區建設穩步推進 佈局更完善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2023年新引進項目集中簽約暨新落成項目集中入駐活動上,囊括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9個領域的40個項目集中簽約入駐。這是今年《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發佈後河套深圳園區首場集中簽約活動。

在廣州南沙區,常務副區長魏敏說,通過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到今年6月14日《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發佈一周年時,南沙“走出去”“引進來”均取得重要成績,高質量對外開放進展明顯。

據魏敏介紹,“走出去”方面,南沙區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已吸引近百傢專業服務機構進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法律、金融、知識產權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引進來”方面,2022年南沙實際利用外資172.80億元,同比增長72.7%;國傢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實現進口1365.2億元,同比增長23.2%。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13萬億元,約占全國GDP總量的11%。專傢認為,隨著前海、橫琴和南沙三大平臺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新佈局的進一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正蹄疾步穩地向前進。

  科技設施集群成型 科創力更足

今年9月底,投資近10億元的深圳合成生物大科學裝置正在進行啟用之前最後的調試。“這個智能化的‘生命鑄造工廠’將推動合成生物研究從傳統的人工操作實驗轉向大規模、標準化、自動化、高通量的機器作業,效率大幅提高。”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首席科學傢劉陳立說。

合成生物大科學裝置所在的深圳光明科學城,是大灣區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大科學裝置、廣東省實驗室等20多個科技創新載體陸續落地並投入使用。

從光明科學城到南沙科學城,從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近年來,高端科研資源在大灣區加速匯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目前,廣東已初步構建起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為引領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散裂中子源、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相繼落成,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正在大灣區加速成型。

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將繼續強化粵港澳創新資源協同,持續推動科研資金、儀器設備、數據資源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開放共享,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協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軟硬聯通”加速推進 灣區更通暢

內地市民赴香港探親、購物、看展覽、聽演唱會;香港市民北上大江南北,領略國傢大好河山……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深港兩地居民“雙向出遊”熱情高漲,政府也發佈促消費政策、惠民補貼,並聯合打造消費季活動等,在推動本地消費提質升級的同時互為對方“引流”。

自今年2月內地與港澳全面恢復通關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的“硬件聯通”和制度規則等“軟件聯通”加速推進,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便捷流通,三地合作不斷深化,灣區正越來越通暢。

新線路不斷接入,新站點持續增加,新票制產品啟用……五年來,跨境“雙城生活”日益便利。深圳海關數據顯示,該關所屬西九龍站海關五年來共監管服務通關旅客超3500萬人次、跨境列車13.5萬列。

當前,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先後開通,廣深港高鐵恢復通車;“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深港公交地鐵掃碼互通等一系列政策已落地實施,各種軟硬件搭建起粵港澳大灣區居民“雙向奔赴”的便利“橋梁”。

“越來越通暢的粵港澳大灣區,展現出澎湃的經濟動能。”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謝寶劍說。

新華社廣州10月3日電

新華社記者吳濤、陳宇軒、王豐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