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為全年“三農”工作謀篇開局,吹響瞭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各地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因地制宜,陸續發佈瞭各地的“三農”任務清單。

  截至4月20日,安徽、北京、福建、甘肅、貴州等20個省份已發佈省(區、市)委一號文件,對2023年當地“三農”工作作出具體部署。端穩端好中國飯碗,需要全面發展,統籌推進。

  錨定農業強省目標

  農業強,體現在土地、機械、農資等多個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各地一號文件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將“農業強省”擺在發展的重要位置,安徽、湖南、吉林、四川直接將“農業強省”作為主要目標,體現在文件標題中。

  保證產量,是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2022年,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8%以上,牢牢守衛國傢糧食安全,其中10個主產區今年一號文件將糧食穩產保供擺在重要地位。各地在糧食穩產保供方面均提出明確要求。比如,江蘇提出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逐級簽訂新一輪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浙江探索耕地進出平衡“先進後出”機制,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河南要求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確保“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安徽開展農業精耕細作改革,全面提升糧食單產,深入推行“按圖索糧”和訂單式生產。

  提升產能,是端好中國飯碗的基礎。更大程度發揮土地效用,是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發展設施農業、機械農業、綠色農業等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舉措,被多地寫在文件中。其中,發展高標準農田成為各地一號文件的普遍要求。比如,四川重點提出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工作,重點補上“能排能灌、宜機作業”短板,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吉林與黑龍江均強調要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吉林提出要全力抓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和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動“梨樹模式”提質擴面。黑龍江要求一體推進土壤侵蝕防治、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肥沃耕作層培育等,嚴厲打擊盜挖黑土等破壞土壤行為。

  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助推器。比如,江西提出建立農業科技成果孵化中心,探索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導產業”的產研融合推廣新機制;安徽強調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等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山西明確要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聚焦土、肥、水、種、技、機、綠等要素,研發一批有機旱作關鍵性、突破性集成技術模式;海南提出加快熱區農機研發推廣,推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陜西則要科學利用陜北長城沿線地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山地,集成推廣滴噴灌、集雨窖、膜覆蓋等節水技術應用,發展大漠和山地設施農業。

  中國扶貧發展中心主任黃承偉表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農業強,首要是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必須強。就糧食主產區而言,確保糧食穩產保供是“農業強省”建設的重要基礎和突出標志。就國傢整體而言,隻有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我國農業供給能力、產業韌性與穩定性的持續增強才有堅實基礎,端牢14億多人口的飯碗才有可靠保證。

  解鎖特色發展路徑

  千人千面,萬村萬色。解決“三農”問題沒有萬能公式,建設和美鄉村沒有模板可套。從產業發展到鄉村建設與治理,要立足鄉情農情,找到符合自身條件的道路。在各地發佈的一號文件中,既能看到共性的“三農”發展著力點,也能看到因地制宜解鎖地方特色資源的“金鑰匙”。

  作為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一直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地位。福建省委2023年一號文件特別提出要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積極推動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研發應用,探索建立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大鄉村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鼓勵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探索漁旅結合新模式。

  因地制宜搞發展,盤活地方“土特產”。解鎖地方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是鄉村發展的一條光明大道。北京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雷明表示,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有三個關鍵點最為重要:一是找準點,“產”最重要,“土與特”最關鍵。就是要開發生產出有品質有特色的好產品、拳頭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形成有效的供給,創造出產品價值、生產價值。二是發準力,“業”是關鍵。就是要形成有效的產業業態,高效有韌性的從地頭到餐桌高效的全產業鏈體系。三是有成效,打通市場,實現有效的市場價值創造最關鍵。

  做好“土特產”文章,是各地做好“三農”工作的一個有力抓手。比如,湖南強調要強化農業品牌引領,持續打造“中國糧·湖南飯”金名片,實施地方名菜、農產品名牌、餐飲名店、食品加工名企、湘菜名縣、湘菜名廚“六名”培育行動;江西強調要打響農產品品牌,推進“贛鄱正品”全域品牌創建,打響“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品牌,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

  新疆的棉花和果蔬,吉林的人參、蜂蜜、長白山小漿果,福建的茶葉與花卉苗木,雲南的咖啡、水果、食用菌等,產品與產地之間有著緊密連接,不僅雙雙遠近馳名,更是成為致富一方的支柱產業。

  延伸鄉村產業鏈條

  鄉村要振興,觸角要延伸。積極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是各地一號文件的共同要求。

  預制菜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一個典型產業。2022年,預制菜產業發展迅速,多地出臺瞭預制菜相關產業的政策指導文件。北京、河北、湖南、吉林、江蘇等17個省份均在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加快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其背後,是加工、倉儲、冷鏈、物流等行業的支撐。

  讓農產品產得出、做得成、存得住、賣得好,是延伸鄉村產業鏈的發展目標。采取支持發展配套產業的舉措,是各地開展“三農”工作的一個重點。比如,貴州省委一號文件要求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幹網絡,改造提升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佈局建設一批城郊大倉基地;浙江支持分級分類建設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加快糧食烘幹、農產品產地冷藏、冷鏈物流設施建設。

  如今,鄉村旅遊蓬勃發展。在鄉村規劃建設上,各地尊重特色,按需保留,打造一批鄉村旅遊精品線。比如,河南明確提出依托田園風光、綠水青山、村落建築、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推動農業農村與健康、教育、體育、文化、旅遊、氣象等深度融合;湖南著力打造以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等為代表的農耕文化名片,形成一批世界級農耕文化旅遊品牌;海南計劃舉辦“陽光海南·多彩民俗”海南黎苗風情推廣周等鄉村旅遊宣傳推介活動,打響“陽光海南”旅遊品牌。

  隨著鄉村旅遊而來的,是衣食住行等行業的巨大消費潛力。比如,安徽就明確提出要加強鄉村文創產品開發。其中,“非遺”則是鄉村手工業發展的一個絕妙切口。比如,四川省委一號文件提出支持鼓勵鄉村傳統技藝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鄉村工匠等發展鄉村特色、民族手工業;湖南提出持續推動非遺工坊、村鎮和街區建設,扶持傳統工藝特色品牌等。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張琦表示,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一是能夠誘發新的產業技術體系變革,從而加快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等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替代與更新。二是會改變原有的產業發展模式,使得原有的單一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為“農業+”多業態復合型發展模式。三是能創造新的就業格局,鄉村生態、文化、休閑旅遊、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的興起無疑能使得農村就業從生產、加工行業逐步向服務業拓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