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8月27日電 題:香港海關有瞭首支“國傢文物鑒別專隊”

新華社記者 陸敏

劉玉龍和同事戴著口罩和手套,用放大鏡對準一塊玉石細細察看紋理,並對著光線反復觀察;桌面上,一臺特制的微型攝像機無聲地攝錄著,紅色指示燈一閃一閃。

“口罩和手套是為瞭防止飛沫和手汗,用放大鏡看細節,而攝像機攝錄下全過程,便於萬一文物在打開時破損可以照原樣修復。”劉玉龍說。

劉玉龍既不是珠寶鑒定師,也不是文物從業者,而是香港海關情報科監督。如今,他又多瞭一個新身份:香港海關首支國傢文物鑒別專隊“隊長”。

今年7月初,為提升打擊文物走私的執法能力,香港海關成立首支國傢文物鑒別專隊。

在劉玉龍眼裡,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我們海關作為口岸主要執法部門之一,守護著祖國南大門,責任重大。成立專隊,意味著我們要在各方面加大投入,堅決打擊文物走私,保護國傢文物安全。”

專隊成員從內部選拔,選拔標準除瞭海關工作方面的要求外,一要普通話達標,二要愛好文物,熱愛中華文化。

消息一公佈,100多人報名,署理高級督察倪百禧是其中一個。以前讀歷史小說時,敦煌文物流失的情節曾讓倪百禧耿耿於懷。“現在有機會親身參與,能為保護國傢文物做些事情,一定不能錯過。”

“沒想到競爭這麼激烈,考官比入職面試還要嚴格。”她至今還記得自己面對五位考官面試時的緊張。

經過選拔,倪百禧和來自香港海關不同部門的30名同事加入瞭專隊。專隊成立後的第一項重大“行動”,是集體去陜西西安接受為期一周的培訓,參加由國傢文物局和香港海關聯合舉辦的首屆內地與港澳防止文物非法販運能力建設研修班。

研修班由來自國傢文物局、公安部、海關總署等相關部門的業內專傢授課,課程涵蓋文物鑒定、文物市場監管、防范打擊文物違法犯罪的相關法律和執法策略。

首場課堂講授在陜西考古博物館拉開帷幕。習慣在出門前做攻略的督察呂成功覺得這個安排非常用心:“從考古角度帶領我們進入文物世界,既有宏觀視野又有歷史縱深。”

接下來,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悠久璀璨的中華文明讓隊員們目不暇接,“西安文化底蘊太深厚瞭!”

“以前去博物館看文物,不會這麼註重細節,在實操培訓中要從頂看到底、從外看到內,觀察每一個細節,判斷它是不是文物;如果是,可能屬於哪個朝代。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制造方式和工藝特點。”劉玉龍說,他在海關做瞭20多年的情報工作,“這很像我們的調查取證工作,需要特別專業嚴謹的態度”。

課堂上,授課老師在講到文物被盜賣時,氣憤地握緊拳頭,這一幕感染瞭每一位隊員。“現在看文物不再是看表面那麼簡單,文物承載著不同的歷史風貌,有些更經歷瞭被盜賣流離的滄桑。”倪百禧對唐代珍品武惠妃石槨漂泊數年被追討回國的案例印象深刻,“現在國力強大瞭,我們更有決心和能力保護好自己的國寶。”

回到香港,專隊成員被分成四個小隊,每隊值守一個月,輪流待命。在口岸有需求的時候,提供文物監管支援。同時,加強情報收集、研判以及和內地相關部門的交流,及時掌握文物走私的動向,部署打擊走私策略。此外,以專隊成員為師資力量的培訓工作也逐步展開。

“現在的文物走私已出現職業化、智能化、集團化的趨勢,跨境走私分工很細,走私方式更趨隱秘。而香港作為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中心之一,面臨的挑戰是長期和艱巨的。必須提升全員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才能更精準地執法。”劉玉龍說。

呂成功成瞭第一批培訓老師。他把研修班的學習內容進行瞭整理,在香園圍口岸給同事講瞭一堂40多分鐘的課。

講課時,他特地深入結合一線工作實際,比如打開包裝箱第一步應該註意什麼;年代久遠的書畫對溫度濕度特別敏感,要註意控溫控濕;取出花瓶時要避免習慣性地抓住瓶頸部位,因為對於文物來說這個部位非常脆弱,“要像抱初生嬰兒一樣雙手托抱住才行”。

研修班結業證書上印著隊員的名字,“每一位隊友都非常珍視這個證書,這不僅是學習的證明,更是難忘的西安之行最好的紀念品。”劉玉龍說,“我們也與國傢文物局建立瞭點對點的聯系,有需求時可以請求他們的專業援助。”

呂成功已經在高鐵沿線圈定瞭下一個目標——湖南博物院,打算利用假期就近打卡。倪百禧則惦記著與傢人再赴西安,想穿上漢服在大唐不夜城美美地走上一回。“街道很寬很長,很幹凈,一路走過去,很有長安的感覺。”

【責任編輯:成嵐 】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