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李金萍 深圳報道
深圳福田晶泰科技自動化實驗室裡,一款手臂機器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做著新藥研發的驗證實驗。借助這款智能機器人,成千上萬的化學傢、工程師和生物學傢可以快速準確地完成實驗驗證,構建高質量的數據。
這款機器人由晶泰科技設計,該公司還有ID4Inno™ 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可以幫助藥物化學傢擺脫經驗的束縛,解放大腦,獲得新的靈感。
研發、制造走向“智造”,在深圳並不少見。
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廣東調研。23日,李強先後來到深圳市貝特瑞新材料、思謀信息科技、邁瑞醫療、華為公司,對企業創新發展取得的成績表示贊賞,鼓勵企業向著國際一流水平繼續努力,要求有關方面繼續優化政府服務,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實際上,深圳作為制造業大市,在推動企業創新發展方面下瞭很大功夫,推動企業加快向著國際一流水平發展,並將推動制造業向智造出發作為深圳經濟建設的工作重點。尤其是今年3月,深圳立下目標,到2025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全部實現數字化轉型。根據最新數據,預計將有至少1.3萬傢企業規上企業完成轉型。
同時,深圳加快佈局“20+8”產業,建設20個新興戰略產業集群,謀劃8個未來產業,並圍繞產業發展目標,創新性推出工業上樓,強化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韌性與安全。
雖然產業空間不足仍在制約深圳發展,但是深圳用實際行動表明,不斷提升城市含“金”量才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命脈所在。
經濟特區成立43年後,深圳正在通過高質量發展,“智造”一座新深圳。
43年“制造”工業第一城
曾經,作坊式的服裝加工廠隨處可見,從門廳到開佈料的車間再到生產成衣車間,一層樓就是一個工廠,這是以“三來一補”為特征的典型工業生產場景,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的企業貿易模式,也是深圳最早期的制造業發展形象生動地展示。
如今,走進深圳,作坊式工廠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智能化且高附加值產業的生產工廠誕生,比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一臺新能源汽車僅需約60秒便能駛下智能化生產線。
深圳正在圍繞新能源汽車、高端醫療器械、電子軟件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自主研發與生產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推動深圳制造業在發展中,不斷實現快速迭代,全國工業第一城也由此誕生。
2022年,規上工業總產值超4.5萬億元,連續四年為位居全國城市首位;全國工業增加值超過1.1萬億元,位居全國城市首位;2023年,商事主體突破400萬,創業密度穩居全國第一 。
從1-100需要不斷地突破發展瓶頸,深圳做瞭什麼?為什麼可以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城市逆襲?
而這要從它三次的轉型升級講起。
第一次轉變是從1979年到1990年,以“三來一補”為特征的工業化,承接香港等地區的外貿訂單,為深圳城市發展賺來第一桶金。1987年,深圳出口貿易已經在全國大中城市的出口總額序列排第三位,1992年則躍居第一。
第二次轉變是從1990年到2010年,是以模仿創新為代表的工業化,深圳經濟從加工貿易轉向模仿性創新時代,憑借模仿形成大規模生產能力初級工業化過程,逐步走向模仿性創新的生產制造。
時針轉到2010年,深圳市進入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階段。深圳在5G、基因測序、3D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的創新能力處於世界前沿,知識產權碩果累累。毫無疑問,深圳已經成為領先全國的“創新之城”。
在全國293個地級市中,為何相對年輕的深圳可以發展如此之快?取得如此多的成績?
其實,回顧深圳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內外聯動是促成深圳發展之快的重要原因。
從外部來看,毗鄰香港的先天區位優勢,為深圳的崛起奠定瞭基礎。早期,深圳與香港形成瞭“前店後廠”的模式,發展加工出口產業,為深圳的發展賺來第一桶金;在科技產業創新發展階段,香港再一次為深圳的發展註入外來力量。不僅為深圳引入創新科技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也為企業發展提供瞭融資渠道,比如騰訊在香港成功上市。
區位優勢固然重要,但是在深圳發展過程中,以自我改革創新為驅動的內因才是深圳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因素。
廣東省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深圳調研組專傢表示,“科技創新、綜合改革、制造業當傢是深圳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源動力,科技創新為深圳的高質量發展策源動力,綜合授權改革從制度保障上護航深圳高質量發展。制造業支撐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看,在科技創新方面,作為名副其實的科創之城,深圳是中國科技的中心,不僅有引領行業的技術先期開發和成果轉化應用,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領域。深圳還擁有一批全球最先進的高科技公司,例如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
取得這一系列成績的原因,得益於深圳的科創模式。從深圳的創新模式來看,有“六個90%”的顯著特點,即全市90%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投入、發明專利來自企業,90%的企業為本土企業,90%的重大項目由企業承擔,形成瞭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主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綜合改革方面,深圳綜合改革圍繞高質量發展謀劃制度保障。先後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科技創新環境、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等方面大膽創新。
比如深圳國際仲裁院的“建立跨境仲裁協作和國際仲裁合作新機制”改革舉措。
調研組專傢表示:“深圳國際仲裁院是綜改試點的樣板,通過深港仲裁規則銜接,能夠實現深圳更高水平開放,為深圳乃至全省的營造良好法治環境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據瞭解,首批綜合授權試點的40項事項已經全部完成。第二批正在有序推進中。
在制造業支撐高質量發展方面,制造業是引領經濟快速增長的“壓艙石”和“主引擎”。深圳制造業發展緊跟國際市場。從上世紀80年代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誕生瞭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至90年代,又承接瞭電子信息產業,以組裝、零部件為主。中國入世後,深圳制造業進一步參與全球分工,產業門類眾多,技術含量提高。最近十年,深圳制造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整體而言,深圳制造業高度參與全球分工,一步步走向高端,也因此成長為國內工業大市。
發展雖好,但是深圳也面臨發展難點。作為全國一線城市中城區面積最小,但又是制造業大市的城市,產業空間不足一直掣肘深圳的制造業再發展。數據顯示,當前深圳土地開發強度已逼近50%,而國際公認的宜居城市警戒線是30%。
此外,深圳企業存量雖多,2022年,深圳的商事主體數量突破400萬,創業密度居全國第一。但是,成績的另一面是企業的質量待進一步提升。數據顯示,深圳個體戶占比37.59%。個體戶占比多,意味著企業抗風險能力弱。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深圳在面臨產業空間不足,但是創新生態完備的環境裡,可以引領產業從研發和品牌兩端持續發力,不斷地提高產業創新的科技含量,同時註重品牌的塑造,進而提高產業空間的投資回報率”。
值得註意的是,深圳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也待進一步提升。“目前,深圳發展面臨新環境的挑戰。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用全球最好的資源來做全球最好的產品,現在這種環境受到沖擊。二是過去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也發生瞭顯著的變化。原來是基於效率優先的模式,產業在全球各地進行不停地轉移,現階段這種轉移的基礎邏輯受國際關系影響變化,速度也在加快”,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陳華平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說。
創新、改革“智造”一個新深圳
高質量發展是什麼?
雖然深圳取得工業第一城的成績,但是面對發展難點,深圳一直在探索答案,但是從最近的深圳佈局行動,其實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對高質量發展提出的解題思路,改革、創新便是其核心。
這一次,深圳正在以創新、改革繼續支持“智造”一個深圳。
為瞭解決空間問題,深圳推出工業上樓,為產業載體園區謀求新生,助力產業發展。
2022年11月,深圳宣佈,在未來五年裡,每年將提供不少於2000萬平方米的工業上樓空間,平均月租金僅為35元/平方米;2023年1月,深圳公佈72個工業上樓項目清單;2月7日,深圳官方發佈《工業上樓項目審批實施方案》。
據瞭解,今年一季度以來,已有多個深圳市第一批“工業上樓”試點項目多已開工建設,招商工作也同步進行中。
最新消息,有“摩天工廠”之稱的深圳坪山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表示,一期項目已經竣工投用。作為深圳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中部啟動區“首發陣容”,該項目不僅是全國首座裝配式高層產業空間,也是全國首個百米高層預應力空心樓板示范工程。
數字化轉型是深圳推動智造發展的又一大法寶。
今年3月,深圳立下目標,到2025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全部實現數字化轉型。深圳有多少規上工業企業?最新的統計數據是1.3萬傢。到2025年,這個數字應該還會增加。
深圳選擇全面推進數字化,其實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優勢。一方面,深圳擁有實力雄厚的服務商資源,構建形成“綜合型、專業型、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培育出華為、富士康、騰訊、華潤4傢工信部雙跨平臺,聚集瞭一大批深耕多年的專業型、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
比如以擅長產品驅動的騰訊,近期發力數字化解決方案,推出AI質檢產品。若是把工廠比作人,AI質檢就是“眼睛”。依靠這一雙雙實時聯網的“眼睛”,不僅保護瞭工人的眼睛,還以此提升瞭產品的質量。此外,騰訊還不局限於眼前產品,騰訊正在眼睛背後的“連接”能力悄悄發力。
“AI質檢是騰訊切入萬億級工業互聯網的入口,未來基於質檢這個點往上遊延伸,還可以回溯生產的全鏈條,提升每一個環節的數字化工藝,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這就是一個簡單而完整的數字工廠。”騰訊雲工業AI產品總監黃強說。
比如華為,華為基於深圳市各區的特色產業集群,構建瞭“鯤鵬產業源頭創新中心+各區特色分中心+重點行業攻關基地”的“1+X融通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體系”,以共創生態加速深圳千行百業創新升級,助力產業鏈數字化長期發展。
另一方面,深圳擁有廣闊的制造業轉型空間,也為深圳數字化轉型提供瞭更多的應用場景空間。據瞭解,深圳現有規上工業企業1.3萬傢,提供瞭海量的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規上工業企業對於實施數字化轉型具有共識,199傢企業獲得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級。
在改革方面,深圳正在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引導、支持,促進企業發展,加快產業升級。
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是深圳在提升企業能級的最新舉措。
2021年,深圳設立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目標,在《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實施方案》中提出,力爭到2025年,深圳市專精特新企業達到1萬傢以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2000傢以上,“小巨人”企業達600傢以上。也就是說,深圳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發展12600傢各級專精特新企業。
為此,深圳先後出臺瞭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進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紓困及高質量發展若幹措施等系列政策,為專精特新企業營造瞭良好的發展環境。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深圳共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42傢,省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400傢,其中市專精特新企業達2928傢,此次名單公示如無調整,深圳將新增4826傢市專精特新企業,共計達到7754傢。
按照這兩年向前發展的積極態勢,“十四五”深圳市專精特新企業破萬的目標,或許可以提前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份剛剛公佈的第五批國傢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中,深圳以310傢的數量,在全國5個計劃單列市中,位居第一,幾乎與浙江省(寧波除外)的315傢相差無幾。
此外,向已有的發展優勢銳意改革,更好服務於高質量發展,也是深圳“智造”新城市的一個方向,產業鏈供應鏈改革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深圳正謀求供應鏈與產業鏈發展韌性與安全。4月14日,在第二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上,深圳發佈瞭《深圳市產業鏈供應鏈白皮書》(簡稱“《白皮書》”)。
《白皮書》指出,深圳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方面有六大工作內容,一是突出龍頭企業引領,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二是探索“四鏈”協同,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三是產業基礎強鏈、補鏈,提高工業基礎能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彈性和韌性。四是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增強發展新優勢動能。五是打造產業重大平臺,增進產業要素流通。六是培育優質企業梯度,構建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
據瞭解,深圳市目前也正在制訂《深圳市重點產業鏈供應鏈保障工作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進一步完善產業鏈供應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傢協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它不是一時一事,一個產品或一項技術,要註意到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斷點和短板,要有一個系統的觀念,要從一個鏈條的整體,要把單點突破和整體融合考慮。對於深圳而言,深圳是一個產業技術比較年輕的城市,需要不斷的持續的投入,久久為功,中國整個的這個制造業的發展,一定會這個由於深圳的發展而變得這個更加強韌,由於深圳的技術堅持更加堅實”。
描繪20+8產業藍圖,深圳高質量發展再出發
改革、創新之外,深圳也正在不斷進行城市的產業升級。
“十四五”是深圳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第一階段發展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提升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在此發展背景下,深圳提出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計劃。2022年,深圳發佈《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深圳將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佈局8大未來產業。到2025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過1.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其中,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包括網絡與通信、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顯示等;8大未來產業則有合成生物、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量子信息等。上述《意見》明確“四個一”發展目標:培育一批具有產業生態主導力的優質龍頭企業,推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現代化先進制造業園區和世界級“燈塔工廠”,形成一批引領型新興產業集群。
為此,深圳在產業空間、科技研發等方面全面發力,支持20+8產業發展,為深圳高質量發展謀未來。
在產業空間支持產業發展方面,深圳堅持集中連片、集約節約,突出高端先進制造,規劃建設總面積300平方公裡左右的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形成“啟動區、拓展區、儲備區”空間梯度體系,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空間保障。土地是深圳最稀缺的資源和市場要素。300平方公裡園區占深圳總面積1997.47平方公裡的約15%,足以看出深圳的決心。
在科技策源產業發展方面,深圳一方面正在大力建設光明科學城,強化基礎研究面向產業發展服務。作為全國第四個綜合性科學中心先導區,深圳光明科學城佈局建設瞭24個重大創新載體,包括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前沿交叉研究平臺,2個廣東省實驗室,2個研究型高校;重點聚焦三大前沿方向——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
國傢高新技術產業創新中心主任孫海斌表示,“2025年,深圳光明科學城將初步形成世界級科學城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見雛形。國際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建設加快推進,成長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在光明區可以找到深圳高質量發展的答案。”深圳高質量發展調研組首席專傢、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也表示,“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六要素—高質量的研發、高質量的成果轉化、高質量的先進制造、高質量的綠色生態、高質量的營商環境、高質量的協同發展,在光明區都有生根發芽。”
另一方面,深圳正通過引進、建設一批面向產業成果轉化的多類型研發機構,將研發、成果轉化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助推產業升級。比如深圳灣實驗室、深圳國傢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等。
據瞭解,國傢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是深圳首個國傢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簡稱國創中心),也是國傢在醫療器械領域設立的唯一的創新中心、國傢重大科技產業創新平臺、國傢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據瞭解,國創中心聚焦醫療器械領域技術門檻高、關鍵技術需求強烈的:高端醫學影像、體外診斷、生物材料與植入器械、機器人與先進治療、康復信息等五個方向,建設投資4.2億元、近2萬平方米的醫療器械技術攻關平臺向行業開放,促進突破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初步形成科技創新與產業服務能力,近期通過“深愛企”平臺已經正式向行業開放。
深圳灣實驗室(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廣東省實驗室)以IT+BT融合為特色,圍繞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傳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開展基礎性、原創性研究,已規劃建設多組學質譜、高性能計算、高通量藥物篩選等十大技術平臺,並開放共享。
在高質量發展中,朱宏任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一方面要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要讓市場和政府的這兩隻手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同時同向發力,讓我們商業主體能夠清晰地理解政府的取向,能夠明確自身在發展中的定位、預期及發展方向,從市場、政府兩端獲取更多的發展資源,取得更好、更長久的發展”。
誠然,制造業發展隻是深圳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但是制造業作為引領經濟快速增長的“壓艙石”和“主引擎”,它的升級轉型必將帶來深圳高質量的繼續向前,高質量發展在路上。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