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換城消費”交易量創新高,港珠澳大橋口岸通關車輛刷新單日最高紀錄……隨著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規則機制持續完善,來往大灣區的交通方式將變得更新、更快、更通暢,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現實體驗。
“硬聯通”刷新進度
打通交通命脈
近期,深中通道、黃茅海通道兩大跨海項目雙雙傳來捷報,正朝著2024年建成通車大步邁進。
8月13日,深中通道完成萬頃沙互通全部混凝土工程,標志著深中通道橋梁工程最後一個蓋梁完工。經檢測,全部混凝土工程的鋼筋間距、保護層、混凝土強度均達到100%,實現瞭“內優外美”的交工目標。接下來將推進棧橋等臨時設施的拆除,為今年底完成萬頃沙互通全部箱梁架設奠定基礎。
建設中的深中通道。圖源:南方日報
在珠海高欄港以西,與江門交界的水域,黃茅海跨海通道建設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8月15日,黃茅海跨海通道象山隧道雙線順利貫通,徹底打通瞭陸地與海域聯系的“咽喉要道”。目前,黃茅海通道海域段兩座主橋的5座主塔已完成封頂,全面進入鋼箱梁吊裝。
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兩大通道建成後,將和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推動大灣區城市群串珠成鏈。
此外,大灣區其他鐵路鐵軌也加快建設。橫跨珠江口的深江鐵路重難點工程跨虎跳門水道特大橋主橋完成首根水上樁基礎澆築,南中珠城際中山段的興中站動工,穗莞深城際前海至皇崗口岸段車站全面進入地下基坑開挖和主體結構施工階段、珠肇高鐵全線也進入瞭盾構施工階段……便捷的軌道交通網絡不斷深入大灣區的各個城市,讓大灣區人跨城“串門”無阻。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項目。圖源:粵機宣
除瞭陸路交通工程加快建設,大灣區空中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東南側,大型機械設備不停運轉、加緊施工。據瞭解,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T3航站樓項目主體施工已完成45%,東指廊整個鋼架結構已經建設完畢,正加速推進基礎移交工作收尾。
作為中國民航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改擴建工程項目,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T3航站樓項目將極大提升白雲國際機場的客運能力。根據規劃,該工程預計九月底整個地下結構將會完成竣工,將引入6條高鐵、3條城際軌道,並有1條地鐵和2條高速接駁。年旅客吞吐能力將達到1.2億人次、貨郵吞吐能力達到380萬噸,終端旅客吞吐能力達到1.4億人次、貨郵吞吐能力達到600萬噸,客貨吞吐規模將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
正在建設中的新皇崗口岸聯檢大樓項目。圖源:深圳特區報
隨著內地與港澳之間合作加快,位於深港交界的新皇崗口岸也正緊鑼密鼓地推進建設,基坑內支撐和土石方開挖等施工不斷加快,預計2026年竣工。
皇崗口岸是全國最大的、唯一全天候通關的陸路口岸。項目重建後,新皇崗口岸將由原來的“兩地兩檢”變成“一地兩檢”,通關時間也將由原來的20分鐘縮短至5分鐘。新皇崗口岸還將和深圳地鐵7號線及香港地鐵北環支線等5條軌道線路相連,實現跨境高效互通,進一步滿足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人員便捷往來的需要。
“軟聯通” 精準助攻
暢通要素流動
大灣區城市間的高效通行,除瞭依托交通基礎設施的“硬聯通”,還需要規則銜接的“軟聯通”加持。近期,粵港澳三地以實施“灣區通”工程為抓手,多措並舉助力跨境往來更省時,推動要素跨境流動更順暢。
“澳車北上”和“港車北上”是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重要舉措之一。7月1日,“港車北上”政策正式落地實施,香港居民駕車往來粵港兩地更為便利,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人氣”越來越旺。
據邊檢部門統計,8月20日,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查驗車輛超過1.1萬輛次。這是今年第12次刷新口岸單日最高紀錄,查驗旅客超過7.7萬人次,創3年來新高。據悉,為使通關環境更便捷,港珠澳大橋邊檢站多次升級“一站式”邊檢查驗系統,將口岸每小時車輛最高飽驗放量提升至660輛次,驗放效率較年前大幅提升30%。
港珠澳大橋公路口岸。圖源:南方日報
隨著粵港澳三地人員流動日趨頻繁,口岸及高鐵服務也在不斷升級。7月18日,珠海邊檢總站橫琴邊檢站在出入境旅檢大廳設置“常旅客”通道和跨境學童通道,為經常往返琴澳兩地的人員提供“專道專放”便利安排。8月7日,深圳市口岸辦印發《深圳陸路口岸進一步優化通關環境提升通關便利化的若幹措施》,進一步優化提升旅客通關環境、通關便利、通關體驗。8月14日,廣深港高鐵推出“靈活行”,乘客乘坐高鐵從香港西九龍站往返深圳福田站可額外更改三次車票,並設立“站票”,最大程度來滿足乘客的改簽需求。
福田口岸入境大廳快捷通道。圖源:南方日報
在人員往來愈發便利之餘,貨物流通也越來越“絲滑”。7月1日,港珠澳大橋供港鮮活食品實現全品類開放,一輛輛滿載農產品的跨境貨車在大橋上通過,將新鮮果蔬送到港澳市民的餐桌上。8月8日,港珠澳大橋港澳跨境貨車安排正式實施,澳門口岸跨境貨物轉運站投入運作,進一步促進港澳之間的貨物運輸,將有利於港澳兩地商傢開拓市場,促進產業發展。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