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遼寧省廣鹿島鎮的漁民將生蠔苗投入海中。/新華社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王悠2021年帶領團隊在實驗生態條件下做瞭一項關於核污染水典型核素銫對海洋生物影響的模擬實驗,“銫進入到貝類體內以後,會在不同的器官當中富集,例如血細胞、性腺、消化腺等等。而且隨著環境中銫濃度的升高,富集程度越來越高。”王悠稱,雖然這隻是實驗生態條件下的一個模擬,但結果還是具有代表性:短時間暴露於低濃度核素即可對生物產生影響。

  臺灣海洋大學前校長張清風教授分析,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會破壞海洋生物的DNA,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從而擾亂海洋生物群落結構,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張清風表示,放射性物質在海洋中是一個逐漸累計的過程。當放射性物質進入海洋,會被吸附在海洋生物和沉積物表面,從而進入食物鏈。當人類食用受污染的海產品時,就可能會間接地攝取海水中的各種放射性同位素,從而誘發放射病,增大患癌癥等疾病的風險。即便是低劑量的輻射暴露,也可能造成不可預知的傷害,例如基因損傷。

  王悠表示,海洋生物通過吃與被吃的關系會結成復雜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在吃或者被吃的過程中,核素通過食物鏈的層層傳遞,最終影響到其頂端的人類。

  大公報記者丁春麗、蘇榕蓉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