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8月23日電 題:馭“變”促“興”,實現香港新“著數”

中新社記者 劉大煒

讓“興”的動能更強勁。對走出疫情和“黑暴”陰霾的香港來說,著力打好“興”字牌已是社會共識。可面對當前全球新挑戰,香港又需如何應對?對此,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傢超在8月初舉行的“激發香港‘興’的動能座談會”上給出答案:把握好國傢和世界的機遇。

人來人往的中環街頭資料圖。中新社記者李志華攝

香港發展史是一部在識變、應變、求變中實現自我超越的歷史。過去百多年來,香港人憑借奮力拼搏的“獅子山精神”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和世界局勢變化機遇,將原本的小漁村逐步建設成為繁榮的國際大都市。而近50年,香港的發展也離不開兩大變局:改革開放與回歸祖國。

20世紀70年代末,香港制造業正飽受高成本之苦,隨著內地改革開放帶來的廣闊機遇,香港制造業廠商開始“北上”,而內地的大量產品也經由香港“南下”出海。其間,大量資金結算業務促使香港實現經濟轉型,逐步確立起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地位。回歸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引進來、走出去”角色進一步凸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

世界有“變數”,香港有“著數”(粵語,意為“收獲、好處”);世界有變局,香港有新局。面對現如今的新變局,香港管治團隊、工商金融主力及其他各界別、全體市民都應與時並進,洞察世界趨勢,有團結起來求變的意識,擰成一股繩,再將此決心化為謀發展的實際行動。

市民及旅客於尖沙咀星光大道一帶遊玩。中新社記者李志華攝

“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優勢獨特而顯著:背靠內地、聯通世界,資金自由流通,營商環境優良,司法制度完善。激發“興”動能,香港既要進一步鞏固金融、貿易、航運等傳統優勢領域,也要著力發掘創新科技、文化藝術等新興領域的潛能,助推經濟多元發展和轉型。

當前,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出現催生出眾多新興產業,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一輪驅動力。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香港資金充沛;林立的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提供瞭智力和人才支撐;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為科研成果落地提供產業鏈和市場支持。

香港首個衛星制造中心今年7月開幕,足見擁有數據自由流通、國際化等優勢的香港,本身有潛力發展高端先進制造業。現屆特區政府致力以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和智能生產工序等為基礎,引進和發展適合香港的高端制造業,未來成績單值得期待。

當下的香港可謂兼具天時、地利與人和。國傢的支持、實幹的特區政府、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讓香港迸發出勢不可當的潛能。相信未來,在“以結果為目標”的特區政府繼續進取下,以創科建設作為拉力,香港“興”的動能必定更強勁。(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