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外國留學生學習制作巧果,感受中國傳統七夕節民俗。\中新社

  農歷七月初七的乞巧節在中國衍變出不同習俗和文化內涵的同時,在“漢文化圈”國傢亦廣泛流傳。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甘肅省先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趙逵夫表示,乞巧節在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都有分流節俗,也影響瞭東亞的日本、朝鮮、韓國以及東南亞的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

  比如,牛郎織女故事在從中國傳播到亞洲其他國傢時,也融入瞭當地風格。在日本牛郎織女故事中的竹子、木屐、草鞋等均帶有本民族特征;朝鮮版本中,牛郎織女變成瞭王子和公主;菲律賓版本流淌著東西方交融的風情;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相關傳說與當地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圖騰崇拜密切相關……

  韓國文學傢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是中國習俗,後傳到朝鮮,恭湣王和王後一起祭拜牽牛和織女星。朝鮮半島的李朝時期,婦女們乞巧主要有投針驗巧、鬥巧、曬衣活動,文人則在七夕飲酒賦詩。越南有關詠誦牛女的詩句,如《黎朝名人集》中就有《牛郎辭織女詩》《織女憶牛郎》《詠乞巧》等唱和之作,反映出這一中國傳說在越南影響之廣。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曾舉辦瞭多屆乞巧文化論壇,邀請中亞、西亞各國人士參加,他們也表達瞭對乞巧文化的濃厚興趣。\中新社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