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郭曉潔 廣州報道

8月18日至19日,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以下簡稱“聯盟”)2023年年會暨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峰會在澳門舉辦。澳門也將繼廣州、深圳、香港後,接棒擔任未來一年的聯盟輪值主席。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秘書長、深圳市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陳海鷗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三年,大灣區綠色金融業經歷瞭快速發展的階段。盡管港澳廣深等城市綠色金融發展領先全國,但制度標準的不協同是制約大灣區綠色金融互聯互通的主要因素之一。

陳海鷗表示,存量的標準很難改變,因此聯盟也正在推動如大灣區綠色債券環境效益披露標準、轉型金融第三方評估標準等新標準的共建,以此推動綠色金融的協同和可持續發展。

“除瞭標準協同外,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方向,一定是跟當地的產業特色和發展方向緊密結合的。澳門可以利用其地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戰略資源優勢,搭建內地企業與國際資金聯通的橋梁。而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定位應該是國際資金、內地項目的匯聚地,以支持產業綠色轉型的發展和國傢‘雙碳’目標的實現。”陳海鷗說。

環環相扣推動環境信息披露工作落地

南方財經:近年來深圳綠色金融發展情況如何?有何亮點?

陳海鷗:自2010年獲批全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以來,過去10餘年的時間裡,深圳在低碳發展領域一直領先全國。目前深圳基本上沒有高耗能、重污染的行業,已經是相當低碳化的城市。深圳的城市發展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

近年來,深圳在綠色金融的組織體系搭建、制度標準建設、環境信息披露、產品服務創新、保障體系優化等方面,下瞭很多功夫,很多成績排在全國前列。

深圳有好多個“第一”,包括第一批低碳試點城市、第一批碳交易試點城市、第一個提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城市、第一個頒佈綠色金融條例的城市、第一批獲批氣候投融資試點的城市。

截至2022年末,深圳綠色貸款餘額達到6449.6億元,同比增長43.8%;2023年一季度深圳市綠色貸款餘額超過7400億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工作。

2020年深圳出臺瞭《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022年深圳有20餘傢金融機構已經啟動瞭環境信息披露工作。2023年,共計161傢金融機構需要強制披露環境信息,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不同的業態,此外,還有融資租賃公司、財務公司,信托公司以及金融集團等也自願積極地披露瞭環境信息披露報告。

目前深圳是最大范圍進行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的城市。

金融機構的環境信息披露報告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抓手。金融機構不僅僅是要披露自己的環境信息,更重要的是通過信息披露,來管理其資金的投向,並明確其投融資帶動的環境效益。

南方財經:從20餘傢到161傢,深圳做瞭哪些工作來推動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工作的落地?

陳海鷗:事實上,我們做瞭大量的基礎工作。

首先,根據央行出臺的《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並結合國際公認的披露規則,深圳在2022年出臺瞭《深圳市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引》,將一系列指引規則和標準具體化,落實細致化,使其成為金融機構可以照著做的指南指引。

其次,我們用瞭非常強的信息化工具來支持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工作。

例如,受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委托,深圳市綠色金融協會建設瞭深圳的綠色金融公共服務平臺,並在平臺中搭建瞭環境信息披露子系統。在這個子系統裡,我們設計瞭100餘項的表單,金融機構可以按照表單式填報,將用電量等原始數據輸入,系統會折成碳排放。

此外,我認為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持續不斷地在做能力建設的工作。深圳市綠色金融協會成立兩年來,已經舉辦瞭超過50期線上分享會和27場線下論壇,覆蓋的人群已經超過瞭100萬人次。以環境信息披露報告為例,我們已經持續不斷地做瞭多場培訓,從流程、制度體系建設,到如何計算金融機構投融資的碳排放,再到如何編制環境信息披露報告等。去年開始,我們還組織瞭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研修班,培養瞭一批專業人才。

金融機構的環境信息披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從最高的條例到部門規章,到地方標準,到一系列的能力建設活動以及專傢的支持、第三方機構的輔導,深圳做到瞭環環相扣,從而形成瞭體系鏈和生態鏈,來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可持續發展。

將市場的責任還給市場

南方財經:如何看環境信息披露、綠色投資評估等強制手段工具對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性?

陳海鷗:我認為《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大部分是大棒,有小部分胡蘿卜。而環境信息披露這根“大棒”,可以強制金融機構行動起來,成為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且有效的工具。

環境信息披露報告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是多方合作協同的結果。金融機構的後中前臺要全力配合,才能完成一份環境信息披露報告。

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要將綠色金融發展推到業務前端。以往銀行客戶經理為客戶提供貸款時,從來不會要求客戶提供環境影響、環境績效的文件。但現在,客戶經理的貸款審查清單裡必須要加上客戶的環境影響情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編寫《條例》的時候,國傢層面給瞭深圳一個使命,就是要去探索金融機構的環境損害連帶賠償責任。所以在《條例》裡有一條關於“綠色投資評估”的要求,即金融機構在為“總金額超過5000萬元,或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預期超過3000噸的項目”提供金融產品服務時,必須做綠色投資評估。否則一旦項目出現環境損害事件,金融機構要負連帶賠償責任,賠償的金額為投融資的1%—10%。

這就將市場的責任還給瞭市場,是一項非常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舉措,也對金融機構起到很好的約束作用。金融機構需要對自身的資金流向所對應的環境風險,氣候變化風險作考量。

近期深圳將出臺關於綠色投資評估的管理辦法,我們也會針對綠色投資評估,出臺地方性標準,來支持金融機構落實綠色投資評估的要求。

南方財經:就聯盟和協會日常工作瞭解到的情況,目前金融機構如何看待綠色金融的環境風險壓力?

陳海鷗:從2020年“雙碳”目標的提出,到2021年各部委密集出臺相關政策,再到2022年“雙碳”相關行動方案已經從部委傳導到地方、從央企傳導到地方國企。“雙碳”目標的傳導需要一些時間,但目前來說,這個目標已經傳導到金融機構瞭。現在對金融機構來說,綠色金融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需要關註的是資金是否真正流向綠色產業,而不是被漂綠的產業。

剛才所提到的綠色投資評估,事實上已經在引導金融機構做好資金流向監控,並對其後續環境影響負責。

目前幾乎每個金融機構都在做環境風險壓力測試的工作。金融機構要對其發放的貸款分行業分領域進行壓力風險測試,查看現有的項目的環境風險在哪裡,如何應對風險,並規避未來可能的風險。通過壓力測試金融機構也在對客戶進行風險分類。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銀行在總行層面已經在自上而下建設綠色識別的系統,識別綠色客戶,為綠色客戶貼標。還未開始建設相關系統的銀行,也在通過第三方機構的支持和幫助來進行綠色識別和判斷。現在的銀行已經從原來相對簡單粗暴的方式轉變到以信息化科技化支持的方式來去篩選綠色金融的客戶,杜絕洗綠漂綠的問題。

因此,我們常說,金融機構的同事要變成斜杠青年,除瞭要掌握金融知識,還要掌握環境、氣候變化等專業知識,不斷與時俱進提升能力,才能應對得瞭這些壓力和挑戰。

以新領域新標準推動綠色金融互聯互通

南方財經:粵港澳三地綠色金融整體發展情況如何,三地互聯互通情況如何?

陳海鷗:香港的綠色金融做得非常好。香港在很早之前就提出建設國際綠色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標,在綠色債券、ESG領域做瞭非常多的努力。

盡管大灣區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已經領先全國,但大灣區的綠色金融發展還是面臨著一些困難,其中最主要的困難之一是制度和標準的協同問題。

這些困難對經營主體,如綠債的發行人、綠色貸款的貸款人和投資人都造成瞭一定的困惑。

但存量的制度和標準很難改變。

因此,我們更多的重心放在瞭共建新的制度和標準,以此推動大灣區標準的融合。以環境信息披露標準為例,目前,除深圳外,大灣區其他城市更多是自願行為。因此,我們正在推動大灣區金融機構共同采納新的環境信息披露的統一標準。這也將有助於未來大灣區環境信息數據的統一和協同工作。

此外,如轉型金融第三方評估、ESG等新領域的標準互通,都已經有階段性的進展和成果。

特別需要關註的是,作為推動標準應用的重要主體,第三方機構在為金融機構做咨詢、評估、認證中,就需要應用到相關標準。因此,聯盟成立瞭第三方服務機構專業委員會,也希望通過第三方專業機構來推動標準互認工作。

南方財經: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下階段的工作重點有哪些?

陳海鷗:目前,聯盟共設瞭跨境綠金產品標準、綠色建築機遇、綠色供應鏈金融、綠色金融標準互認、氣候投融資基金、綠色金融聯盟綠色科技、綠色金融年報、轉型金融等8個工作組及一個第三方服務機構專業委員會。未來我們的工作重點還將繼續圍繞著上述工作來開展。

首先,我們要將8個工作組的工作成果要落地。相關的研究報告、制度標準出來後,要能落地實施應用,才能持續地不斷完善。而這些落地應用需要和地方的政策結合、與市場融合,才能轉化成為各地的制度和標準,來推動市場發展。其次,我們要持續地擴大聯盟的影響力。目前,聯盟已經有9傢成員,涵蓋超過1000傢金融機構和企業主體。未來我們還將呼籲更多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ESG領域的行業組織加入聯盟。

另外,我們要持續加強聯盟內部的能力建設。事實上,大灣區綠色金融的發展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所以我們要通過聯盟的聲音和力量,推動整個大灣區經營主體的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能力,讓更多金融機構參與推動綠色金融的落地實施。

最後,我們還要持續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生態,不斷做更多交流溝通協同,構建一個包括金融機構、第三方機構、實體企業的生機勃勃且形成合力共同發展的生態圈。

南方財經:在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方面還有什麼建議?

陳海鷗: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持。目前,這種趨勢已經在逐步形成。現有的金融體系其實已經在多元化支持綠色金融的發展。VC/PE、銀行信貸、私募公募基金、長期資金如養老資金等豐富的全業態已經在逐步完善,以支持不同階段綠色項目的發展。

但未來,綠色金融的發展還需要更多政府層面的支持。

目前很多的低碳技術還是相對前端,政府的母基金、引導基金有責任和義務去支持一批低碳技術初期早期的投資。而政府的公共資金也應支持一些回報相對較低的項目。

但我認為一個城市或區域的綠色金融發展方向,一定是跟當地的產業特色和發展方向緊密結合的。

以深圳為例,作為臨海城市,深圳在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的過程中,為藍色金融帶來瞭很多發展機會。而深圳的產業化特征,也決定瞭眾多像華為、比亞迪、富士康、中廣核、深能源等核心企業的聚集。以這些核心企業為基礎的供應鏈的服務,也是我們未來綠色金融的重點。

澳門可以利用其地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戰略資源優勢,搭建內地企業與國際資金聯通的橋梁。

而對整個大灣區來說,要推動大灣區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以大灣區為依托,服務整個內地,推動大灣區成為一個國際資金、內地項目的匯聚地,以支持產業的發展轉移、綠色轉型的發展和國傢“雙碳”目標的實現。這是未來的發展機會和方向。

(視頻拍攝:郭曉潔;視頻剪輯:郭曉潔、實習生賀翼;視頻編輯:曾婷芳 )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