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本身就有詩意”,曾對斯賓塞這句名言無特別感覺的我,在隨團采訪第三次新疆綜合科考的過程中,似乎多瞭一層理解,這要感謝中國科學傢們。
當高鑫敞開雙臂面向荒漠,盛贊“這裡是世界沙漠博物館,可以找到地球上所有沙丘形態”時;當段偉利如數傢珍地講述自己考察慕士塔格冰川的新發現時;當李志軍為胡楊群落處於亞健康狀態而略顯失落,為發現一株灰葉胡楊幼苗而難掩喜悅時;當常青在沙漠植物園裡一邊輕撫綠植枝葉一邊分享引種試驗故事時,他們的眼裡閃著光,舉手投足間帶著情感,話語中透著詩的浪漫。
在他們看來,這裡的一丘一壑、一沙一石、一冰一川、一草一木,似乎不再是中性的研究對象,而是對話交流的朋友,傾註心血的孩子,甚至融為自身的一部分。
開創沙漠植物園,設計維護沙漠公路,常青在沙漠腹地一幹就是二十三年。她笑言,“我覺得自己也成瞭沙漠中的一棵植物。”今年60歲即將退休的李志軍,希望從事近三十年的胡楊林研究工作後繼有人。她透露,“我的一位博士生已決定留在新疆。”第三次新疆科考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一支長期紮根新疆的戰略科技隊伍。
行駛在沙漠公路上,路邊一處標語令我印象深刻——“隻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這句話,何嘗不是中國科學傢堅守新疆的寫照。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