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受災書商向記者贈送幸存圖書留念。/大公報實習記者蘇雨潤攝
“馬記者你們先別走。”東倒西歪地穿過地上的殘書,書商成風向庫房深處走去。約莫過瞭四五分鐘,他從唯一一個因靠墻還未倒塌的書架後面探出頭來:“找到瞭!這本書,送給你。”當他慢慢走近時,我才看清他手裡捧著的是三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三聯出版的,這套書版權到期瞭,之後再不會有瞭。”成風說他之前淘到瞭一萬冊,打算存起來不賣,但到貨後又忍不住拿出瞭三本細細品味,後來放在瞭貨架頂端,“這三本最後的幸存者,很有意義,你們一定要收下。”
四十歲的成風最喜歡與書打交道,每次新書到來都是他最開心的時候,即便這次遭受如此重創,成風也沒有太多的悲涼,“前二十年的沒瞭,未來我還可以再幹幾十年!前幾天還有個已經退休的老館長給我打電話,說是從電視上看到我們受災瞭,要給我捐款,把我感動得不行。”
在涿州書庫的采訪中,我沒有看到同行相輕的壓榨排擠,也沒有看到有你沒我的行業競爭。這些受災書商說得最多的是“抱團取暖”,做得最多的是相互扶持。或許這就是圖書:教人為善,讓所有與之相關的人更溫暖。
從涿州災區回京途中,手捧著《我們仨》思緒不斷,白天采訪的受災書商們的剪影次第閃過:有劃著皮劃艇帶我們去庫房的老錢,有轉身擦淚人前幽默的老路,有堅強理性的朱麗,還有送我書的成風……我想他們一定可以重新開始,因為面對洪災,不隻有你我,還有“我們仨”。
大公報記者馬曉芳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