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廣州報道

作為全國中小企業重要聚集地,近5年來,廣東省中小企業數量增長近一倍,達680多萬戶,推動廣東經營主體數量占全國總量比重超過十分之一。

然而,龐大份額的中小企業及民營經濟占全省經濟比重為54.1%,尚低於全國中小企業經濟貢獻率(60%),中小企業經濟潛能仍有待挖掘。對此,應如何避免“大基數小比例”,讓這一“多數群體”釋放出更強大的經濟動能?

7月12日,廣東省工信廳發佈《關於公佈2023年廣東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的通告》,廣東首批35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新鮮出爐,這35個集群覆蓋全省13地市,其中7個集群已在此前入選國傢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顧名思義,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以中小企業為主體,既賡續瞭中小企業靈活的市場優勢,專精特色領域鍛造比較優勢;又以集群化思路破解瞭中小企業小、散、弱的局面,註重培育集群協同性,提升集群治理和服務水平。

在廣東工業大學原校長、廣東省制造強省專傢咨詢委副主任陳新看來,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體量適中,是聯通地方經濟與省重點產業集群的“中間層”,“區域集群能夠在鍛長板、補短板的基礎上,推動產業鏈整體價值的提升,在提高產業組織效率、帶動全省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集群間協同聯動空間廣

從空間分佈來看,35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覆蓋瞭廣州、深圳、佛山、韶關、梅州、東莞、中山、江門、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清遠13個地市,其中27個位於珠三角地區,粵東西北地區僅有8個,地域分佈呈現不平衡。

這一點從集群產值規模中也可看出。珠三角地區的集群產值多集中在200-500億元之間;而粵東西北不少尚在沖擊百億產值大關。2022年,南雄市塗料產業集群、化州市化橘紅產業集群產值分別為64.85億元、72億元,目前二者均已提出沖刺百億目標。

陳新對此解釋,粵西北尚未形成交通樞紐整體效應,特別是北部各市間資源聯動少、統籌不足,無法實現常態化合作共生機制,人才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不平衡。“基於網絡搭建‘眾創眾用眾享’新技術產品創新平臺可能是一項解決之策。”

此外,據今年2月發佈的《廣東省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暫行辦法》(下稱《辦法》),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限定在縣級區劃范圍內,一般在當地有較高品牌知名度,是“百鎮千縣萬村”實施“制造業當傢”的最佳著手點。

一方面,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往往為縣域內支柱產業或特色產業,具有基礎優勢,對當地經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在南雄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僅為74.7億元的背景下,塗料產業集群工業總產值便達64.85億元,近三年主導產業產值年均增速為14.95%,無論是體量還是增速都十分突出。

另一方面,35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大多與20大戰略性產業集群重合,是後者的有機組成。例如,龍崗區高端智能車載設備產業集群、四會市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均從屬於作為廣東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產業,同時,其又同寶安區鋰電池設備制造產業集群等具有明顯的上下遊關聯。

這意味著集群之間具備明顯的協同聯動空間,尤其對粵東西北地區而言,是一個融入全省重點產業鏈的機會。陳新認為,找好產業“支點”,粵東西北便能以關鍵領域的中小企業“咬住”廣東發展大勢,配套灣區產業鏈。

他進一步提出,應積極探索粵東西北與珠三角“雙向飛地”模式,打通地方藩籬,暢通要素流動,在鏈長制的統籌協調下,支持區域內和區域間產業共建,以及跨地市產業經濟、物流商貿、科技研發等的聯動合作,推動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區與珠三角地區形成緊密銜接、互為支撐的產業分工。

以多元主體規避依賴性風險

《辦法》顯示,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的認定條件包括,中小企業產值占集群總產值高於70%,這也意味著頭部企業在集群中的作用有限,集群具有鮮明的中小企業特質,亦延續瞭後者的固有優勢和劣勢。

一方面,相比於大企業,中小企業占主導的集群更加靈活,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在探索新技術應用、重塑場景業態等方面更具成本優勢和發展潛力。

“在外貿波動、經濟周期等復雜因素疊加影響的背景下,支持中小企業產業集群能夠實現地方經濟多元化,有利於降低風險、提高韌性。”陳新表示,過分依賴頭部企業發展產業集群可能會造成依賴性風險,導致產業發展不均衡;相反,不同規模企業通過協作互補,能使整個集群更具生命力,降低同質化競爭風險。

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規模限制也意味著其必須將有限資源投向被大企業忽略的細分市場,走“專精特新”之路。這一特征也反映在《辦法》中,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的評選標準突出強調“特色”,要求主導產業占集群總產值比例高於70%。

例如,以南山智園崇文園區為主聚集地,智能終端芯片設計集群主導產業產值占集群總產值比例達81%;南雄市塗料產業集群集聚中小企業89傢,其中過半數為各級別“專精特新”企業,主導產業占集群總產值比例達76.14%。

此外,部分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還存在資源欠缺、服務滯後等“成長煩惱”,縣域數字化等基礎設施發展相對不足,阻滯著集群的數字化管理水平和企業轉型升級步調;且由於協同性不足,集群還呈現出“集而不群”的特征。

對此,《辦法》提出瞭系列培育舉措,重點強調有針對性固鏈強鏈補鏈延鏈,暢通集群協作網絡,並鼓勵大中小企業通過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和多層次創新平臺,集成和開放基礎設施和服務資源,加強共性技術產學研融通創新。

目前,部分地市已針對這些痛點展開“自救”。以順德區機器人制造及系統集成產業集群中的北滘鎮為例,其主導產業多坐落於西北和東南兩角,中間夾雜著諸多其他產業;且機器人企業密集紮堆於工業生產領域,對細分賽道缺乏關註。零散點狀的地理分佈,再加上同質化競爭嚴重,均對集群的可持續成長構成挑戰。

在此背景下,北滘在以小型產業組團帶動產業集聚的同時,也瞄準產業鏈針對性招商,向中上遊核心零部件和自動化企業延伸。在供應鏈配套逐漸完善、供應鏈周期有效縮短後,未來其有望實現80%的產品配套在園區內完成。

讓舊產業重新釋放“新勢能”

值得註意的是,首批入選的35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中,傳統產業占據瞭相當比重,例如化妝品、箱包皮具、五金、燈飾、建築陶瓷、塗料、玩具等。

陳新認為,在日益強調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今天,關註傳統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仍具有特殊意義。他認為,傳統產業對於維持地方經濟及社會穩定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就業能力弱、就業渠道狹窄的民工有較強吸納作用。

況且,傳統產業同高科技產業正呈現越來越明顯的重合。同資源密集、勞動密集的既往印象不同,《辦法》明確指出,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在細分領域發展水平居全省前列,占地不超過100平方公裡,近三年產值均在40億元以上且年均增速高於10%,高成長性、強集約性成為突出特征。

在舊產業“新勢能”背後,科技成為首要支撐力。數據顯示,這些集群普遍具有較強創新能力,近三年中小企業研發經費年均增長高於10%,有效發明專利年均增長率不低於15%,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不低於15個。

同時,這些集群往往通過向智能化、品牌化靠攏,開發出傳統產業第二條生命線。在中山市小欖鎮,傳統五金鎖具呈現智慧化、高端化趨勢,推動當地鎖具出口占全國約三分之一;而東莞石排鎮則借勢文旅資源打造品牌,從傳統玩具向潮玩轉身,2022年集群工業產值同比增長20.7%。

此外,集群化發展和培育的思維也破解瞭中小企業小、散、弱的難題,以集群的身份搭建協同平臺、共享基礎設施,尤其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具有突出成效。例如,在廣州白雲區,白雲美灣國際化妝品研究院已吸引20餘科研院所達成合作意向;如今,白雲區還在對接工業互聯網技術服務商,打造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平臺。2021年,白雲區化妝品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總銷售額較2018年增長339%。

“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大批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能夠被吸納進來,引導當地由‘人口紅利’走向‘人才紅利’。”陳新表示,企業從“小而多”走向“精而強”對於提升當地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也具有重要意義。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