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李金萍 深圳報道

深圳科教資源迎來新活水。

近日,深圳市出臺《深圳市推進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根據文件,位於龍崗中部核心區域的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在未來三年將聚焦深港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發展,建設成為一個智慧、創新、活力和開放的片區,成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重要支撐平臺、深港科教產研深度合作區、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新客廳”。

這是繼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光明科學城建設後,深圳再次從市級層面佈局科教城建設。

“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將成為深圳龍崗區吸引國際化創新流、產業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載體入口”。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交易集團有限公司東部區域(龍崗、坪山、大鵬)管理中心總經理馮艷虹表示,她在今年深圳市兩會期間作為主要提案人,積極呼籲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建設規劃早日出臺。

“不過,在科研人員流動、科研設備流通、科研項目落地等方面仍需通過機制創新為科教城發展助力”,她說。

打造深港的科技合作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行動方案》是繼2022年廣東省政府提出“高水平推進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建設”後,深圳從市級層面進一步明確該科教城建設的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

與西麗湖國際科教城規劃和光明科學城相比,聚焦深港合作是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的最大特色。《行動方案》在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打造深港科技合作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以香港高校為橋梁加速國際高端創新要素集聚。

為此,在《行動方案》中的五大目標中,有多項任務涉及深港合作,包括提出支持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標準建設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支持建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提出建設現代建築產業集群,強化與香港理工大學、在港知名建築企業等深化合作,推進深港共建產業合作園區和服務平臺等。

值得關註的是,為打通人才跨境發展瓶頸,《行動方案》提出推動深港兩地“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對接香港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同時優化公共服務配套供給,先後建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高中和深圳音樂學院附屬中學等。

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地處深圳東部龍崗區。據瞭解,在深港合作方面,轄區已經在創新、產業、空間等方面積累一定優勢,為下一步的深港產業合作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在科創載體方面,片區擁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等科教資源。在產業基礎方面,深圳龍崗區連續5年位列全國工業百強區榜首,擁有港資企業5968傢,區內具備優勢的半導體、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核心產業,與香港科技園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大數據和智慧城市、生物醫學等重點發展方向高度吻合,充分為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承接香港科技科研成果產業化賦能。在產業空間方面,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潛力用地和產業用地超過2.2平方公裡,到“十四五”末可提供377萬平方米產業空間,具備承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科研平臺機構以及先進產業項目的空間潛力。

對此,馮艷虹表示,“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作為深港合作特色鮮明的科教城,因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這一國際一流大學作為橋梁和樞紐,將能為深圳帶來國際化人才流、技術流和信息流,提升深圳的國際化視野,從而豐富深圳國際化城市的內涵。同時,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具備的深港科教合作基礎,將成為深圳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平臺;再有,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具備空間發展優勢,具備條件成為深圳與香港開展科教產研深度合作的重要承載區、深港合作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

機制創新仍是科教城建設重點方向

打通跨境科研人員、資金、科研設備、科研物資等科研要素流動是建設大運科學城建設的關鍵,結合《行動方案》具體內容來看,大運深港科教城仍需通過機制創新為科教城註入發展活力。

比如在港人在深創業、就業創新方面,港人的稅收、社保與深圳現行機制如何更好對接融合;在香港科研機構或高校的科研設備通關方面,是否可以探索機制創新性解決設備通關流轉速度慢等問題;在深港科技合作重大項目佈局方面,相比於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光明科學城,深港合作是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的最大優勢,可否將深圳市深港合作項目重點佈局在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中,將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打造成聚焦深港合作的科教城。

對此,馮艷虹建議“從政策創新、集聚發展、共建載體三方面持續發力推進大運深港科創城建設”。

在政策創新方面,建議深圳市支持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參照南沙、前海、河套等區域做法,在港人稅收、科研生產設備通關等特定領域開展政策創新,如對科研教育用途的設備和物資流動,設立深港海關白名單和專門通道,增加網上申報系統,做到人員出發前網上簡要申報,抵達海關便捷通關。

在集聚發展方面,建議深圳市集全市之力打造深港合作品牌區域。建議深圳市商務、工信、科創等部門給予項目佈局傾斜,將擬引入或擬落地的深港科技產業合作重大平臺項目佈局在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片區。

在共建載體方面,建議深圳市主導建設一批由深港雙方共商共建共享的科技產業園區,主動承接香港及河套、前海等外溢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建立與香港接軌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