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蘇亦瑜)“4年瞭,我還一直記得這件事”平日嘻嘻哈哈愛開玩笑的赤道幾內亞小夥馬圖,聲音突然柔和瞭下來。

  7月2日,“‘Z世代’畫像中國”網絡互動活動江蘇站結束瞭所有行程。一路上承擔著小組長職務的馬圖,是幾位國際青年博主們裡面中文最“溜”的人。來到中國已經近6年的他,一直在更新著對於中國的印象與感受。

  一次熱情幫助始終溫暖著他

  2019年,馬圖乘坐29小時的列車前往廣州。由於沒買到坐票,一路站著的他已經感覺到很疲憊。這時,帶著幾個小孩的中國婦女邀請馬圖坐在他們的位置上休息會。一開始,馬圖覺得應該讓孩子坐就拒絕瞭,然而這位婦女依舊熱情地讓他坐下休息。

  “當時確實覺得很累瞭,她告訴我小孩子會到處跑沒事”,於是馬圖就時不時和這位乘客換著坐會,操著還不準確的中文頻頻說著“謝謝”。“當時心裡感覺怎麼這麼好的人。我從2019年到現在還沒有忘,這對我印象非常深刻。”馬圖渾厚的聲音裡,流露出瞭些許的觸動而微微顫抖。

  影視劇裡萌芽中國的畫像

  因為兒時與一個中國同學的交流與接觸,馬圖開始對中國的文化產生瞭興趣。此後,他便從許多中國影視劇裡來看中國,“小時候看瞭很多中國電影,(看)最多的就是成龍的電影,也看過《三國演義》”馬圖說。

  此後,通過在當地孔子學院的學習,馬圖更加深瞭對中國的瞭解。“中國是一個比較發展的國傢,如果掌握瞭中文未來會有更多的機會。”於是馬圖背起行囊,來到瞭中國求學,父母對於他的決定也十分支持。

  在適應中逐步感受中華文化

  一開始來到中國,有諸多的不適應。北京冬天的寒冷,讓這個來自非洲國傢的小夥感到無所適從。他打趣地說,“第一次(感受到)零下溫度的時候,我就開始哭瞭。”而語言問題,是這些外國青年博主們最常提到的困難。

  “聲調真的很難”馬圖一邊搖頭一邊說,“‘買’和‘賣’聲調不同意思完全不一樣。”起初,他除瞭在學校學習中文,還喜歡通過聽中文歌、看中文電影等來學習中文。他也告訴記者他的獨傢學習方法,就是看中國的動畫片,“中文電影電視劇太快瞭,可能很難理解,但是動畫片比較慢就很好學習。”

  馬圖的“中文歌曲庫”種類很龐大,談到喜歡的中文歌,他哼唱起瞭《茉莉花》,“雖然是小時候和老人們學的,但是我現在還記得茉莉花這首歌的調子。”。此外,也有跟年輕同學們瞭解到的流行歌曲《我們不一樣》《孤勇者》等。一路緊湊的旅程中,他常常唱著《我們不一樣》來調動大傢疲憊的氣氛,其他的外國青年博主們也紛紛跟著一起律動。

  愛吃炒飯的中國美食“評論傢”

  在揚州短短2天的旅程中,馬圖吃瞭近4次揚州炒飯,甚至最後一天晚上還打包帶走瞭2份。“我很喜歡炒飯,在(中國學校)讀書的時候我常常每天都要去吃各種炒飯。”這個炒飯忠實愛好者,打卡瞭學校周邊的各種炒飯店,能夠細數出每一傢的不同,“每種類型都很好吃。”他輕挑著眉毛贊不絕口。

  說起美食,仿佛打開瞭馬圖的話匣子,而這個高壯的小夥還偏愛甜口的食品,到南京品嘗桂花酒釀小丸子的時候,他一口氣連喝瞭兩碗。提及喜歡哪個中國城市的美食,馬圖選擇瞭廣州,“因為廣州的口味比較甜,比較像我傢鄉飯菜的口味。”

  城市間的碰撞帶來新鮮與包容

  來到中國近6年的馬圖,已經遊歷瞭約十幾個城市,他告訴記者,每個城市都能帶給他不同的感受與文化。馬圖驚訝地告訴記者,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雖然都是屬於中國,但是它們的食物口味差別很大,有的東西南方是甜的,北方則是咸。此外,兩個地域的人風格還不太一樣,有的熱情奔放,有的謙虛客氣,“他們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真的很有趣。”馬圖說。

  而對於中國城市的看法,在他逐漸拓展的步伐中,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馬圖告訴記者,之前因為不瞭解江蘇的城市,以為會很偏遠或者不太發達。但是這趟行程讓他改變瞭這種想法。“這次我發現在揚州或者南京,都能感受到許多現代化的發展。我也發現在中國,去的很多地方發展都很好。”馬圖頻頻點頭感嘆。

  而這個喜歡沿海城市的小夥,還計劃著暑假去打卡大連或者三亞,“已經列在清單上瞭。”他告訴記者,未來也會繼續探索更多的中國城市,去學習每個城市不同的歷史與文化。

  當被問到用一句話描述眼中的中國時,馬圖突然沉默瞭下來,托腮思忖瞭很久很久。“很棒、很厲害、很牛!”他告訴記者,他到中國後與中國人的相處,能感受到他們非常熱情,很願意去分享自己的文化。

  這一路上,常常有中國人看到不同膚色的馬圖,總是會熱情地對他打招呼,“Hello! Welcome to China!”他說,這時候他感到很溫暖。面對合影的要求,馬圖也是樂此不疲,還會甜甜地回復一句已經非常標準的中文“你好!”(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