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3年5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雄安新區考察。這是10日上午,習近平在容東片區南文營社區考察時向社區居民揮手致意。\新華社

  【大公報訊】7月3日,新華社發表題為《習近平的調研故事》的文章。文章指出,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工作方案並發出通知,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作為在全黨開展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開好局起好步。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傢寶,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滹沱河畔,太行深處,南海之濱,雪域高原……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一路走來,始終不忘百年大黨的優良傳統,足跡遍佈大江南北,身影常在人民之中,為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作出光輝榜樣。深入群眾、傾聽民聲,這是人民至上的深情。行程萬裡、調查研究,這是躬身為民的風范。

  創造偉業的法寶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

  2023年5月,草木蔓發,萬物蓬勃,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踏上雄安這片熱土。這一次,總書記先後深入雄安站、容東片區南文營社區、雄安城際站及國貿中心項目建設現場等地調研,明確雄安新區“已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並重階段”。從戰略謀劃,到編制規劃,再到推進建設,6年多裡,每逢雄安建設重要節點,習近平總書記總會深入新區實地調研,同大傢共商千年大計,親自推動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拔節生長。

  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實情、抓住癥結、解決問題,是習近平總書記一貫的工作方式。這種方式源於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可以說,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傢寶。“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凡是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傢關於調查研究的高度重視和深入實踐,影響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

  2021年9月,在陜西榆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綏德縣的郝傢橋村。郝傢橋村是中共綏德地委在1943年春,經過1個多月調查研究,挖掘、樹立的一個模范村。78年過去,模范村再獲一份“楷模”稱號:“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總結先進經驗,習近平總書記一語中的:“調查研究。通過下實實在在的功夫,掌握第一手資料”。

  作風、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2013年7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考察調研。冒著瓢潑大雨,總書記卷起褲腿,打著雨傘,蹚著積水邊走邊看邊問:“內地港口是不是發展潛力很大,到東南沿海的集裝箱多嗎?”“如何解決投資資金問題的?”……兩天後,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召開的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上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研究、思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

  “瞭解中國是要花一番功夫的,隻看一兩個地方是不夠的。”到中央工作後,基層考察調研更是占據瞭習近平總書記繁忙日程表的重要部分。從東北林海到邊遠山鄉,從城鎮社區到邊卡哨所,總書記不避寒暑、不辭辛勞,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聽真話、察真情,密切聯系群眾,深入調查研究。每一次深入調研就是一次躬行求知。唯有將調查研究這一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接續傳承、發揚光大,才能“知中國”更深,“服務中國”更好。

  講求方法的藝術

  ──“一定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努力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工夫”

  2023年5月16日下午,在赴陜西西安主持中國─中亞峰會途中,習近平總書記乘坐的專列停在瞭山西運城。考察運城博物館和運城鹽湖,瞭解文物保護工作和黃河流域生態……中途停車,多走一走,多看一看,總書記在忙碌的行程中“擠”出時間開展調查研究。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調查研究始終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

  《之江新語》開篇之作便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撰寫的《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文章指出,全省“各級領導幹部在調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努力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工夫”。深、實、細、準、效──這是習近平同志為大傢調研工作立下的“規矩”,也是他多年調查研究的經驗總結。

  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開展。這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次將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相關工作面向全黨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活動開展前後,習近平總書記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這是“全黨全社會為國傢發展、民族復興獻計獻策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調查研究是“一項講求方法的藝術”。

  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長沙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村支書、鄉村教師、扶貧幹部、農民工、種糧大戶、貨車司機、快遞小哥、餐館店主、法律工作者……30名基層代表齊聚一堂,10名代表先後發言。兩個多小時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同每一位發言代表都進行瞭交流。為瞭起草好“十四五”規劃建議,從2020年7月到9月,像這樣的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瞭7場。

  習近平總書記聚焦國傢重大戰略,精心選擇考察調研的路線,使調查研究更加系統,決策部署更為科學。2021年5月,中原大地正值初夏。正在河南南陽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途中臨時下車,走進麥田,仔細察看莊稼長勢。看到豐收在望,總書記十分高興:“夏糧豐收瞭,全年經濟就托底瞭。”4個月後,黃土高原秋風習習。陜西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山下農田豐收在望。來這裡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臨時叫停瞭車。“莊稼能不能澆上水”“地裡有沒有套種豆子”“傢裡幾口人出去打工”……總書記同鄉親們拉起話來。臨時停車,開展機動式調研,為的是多瞭解一些“時時放心不下”的情況。

  重視調研、善於調研、深入調研,習近平總書記以“調研開路”,發現問題、認識國情、尋求規律,為全黨上瞭生動的調研方法課。

  解決問題的鑰匙

  ──“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會閉幕不久,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習近平總書記的身影出現在太行山深處河北阜平。這次調研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這次來,“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摸清貧困底數,扶貧才能心裡有數。

  通過這次調研,習近平總書記為阜平找到瞭產業發展的“金鑰匙”,也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動員令,拉開瞭實現近1億人脫貧奇跡的大幕。

  2020年5月24日,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現場,溫情湧動。面對習近平總書記,來自武漢的禹誠代表發言時哽咽瞭,她從座位上站起身來深深鞠瞭一躬:“來之前,大傢委托我一定要說一聲‘謝謝’!感謝總書記,感謝黨中央,感謝所有支持湖北和武漢的全國人民和各界朋友們。”會場裡,掌聲經久不息。

  這一幕,緣於兩個多月前的一聲細心叮囑。2020年3月,正是新冠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階段,習近平總書記飛赴武漢,訪醫院、入社區,深入抗擊疫情的“兩個關鍵陣地”考察調研,指揮抗疫。在東湖新城社區,習近平總書記詳細詢問社區群眾生活物資采購和供應方面有哪些困難,對隨行的幹部說,武漢人喜歡吃活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組織供應。

  民生小事,關乎抗疫大局。從生活物資供應到藥品研發生產,從基層防控工作到企業復工復產,疫情發生後僅半年多時間裡,習近平總書記9次實地考察指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不為裝樣子、不搞花架子,習近平總書記以調查研究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這樣的行事風格,數十年一以貫之。

  親自督查,親自“驗收”。調研“考卷”裡,“考”的是整改落實,是責任擔當。

  2020年3月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江考察,冒雨來到寧波舟山港,一路調研、一路思考。疫情沖擊下,國外原材料進不來、國內貨物出不去,使得這個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占重要地位的經濟大省受到影響。“我感覺到,現在的形勢已經很不一樣瞭,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回京後不過十幾天,習近平總書記便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提出瞭“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著眼全局的戰略謀劃,成為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

  山一程,水一程,習近平總書記踏在中國大地上的堅實足印,串起一條條發展新路徑,走出一個個事業新局面。

  聯系群眾的途徑

  ──“能不能堅持群眾觀點?能不能接地氣?要做到這一點,堅持調查研究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

  嶺南四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考察調研,“瞭解一下黨的二十大以來都有哪些新進展新氣象”。迎著朝陽出發,沐浴夜色而歸,為的是多看一看當地的發展變化,瞭解掌握更多實際情況。

  “很親切、很和藹”“沒想到總書記對海洋漁業這麼瞭解”“問得很細致、很具體”……這是基層群眾見到這位“人民的勤務員”的真切感受。“深受鼓舞,再一次受到走黨的群眾路線、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生動而深刻的教育。”這是隨同考察的黨員幹部的心聲。

  對於調查研究的深意和旨歸,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刻思考:“回顧我們黨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麼時候全黨從上到下重視並堅持和加強調查研究,黨的工作決策和指導方針符合客觀實際,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座談會,同200餘名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暢談交流,對大傢提出要求:“要把調查研究作為基本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瞭解情況、問計於民。”

  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重視調查研究,不僅因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更因其是黨員領導幹部作風建設的試金石,關系著黨和人民事業的得失成敗。

  開展調查研究就是走群眾路線。堅持群眾路線,就是堅持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傢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長長的調查研究之路,“人民”二字伴隨始終。

  2013年7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始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所聯系的河北省調研指導。在九月會議舊址,總書記同當地幹部群眾圍坐談心,梁傢溝村民陳素梅就在其中。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解決幹部身上的作風問題,群眾也有責任,這種責任就是多提建議、認真監督”。這些話,讓陳素梅打心眼兒裡覺得“黨心和民心是緊緊相連的”。

  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再到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強調大興調查研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如一條紅線貫穿始終。

  2013年7月,在中央軍委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言辭懇切:“對高級幹部來說,能不能堅持群眾觀點?能不能接地氣?要做到這一點,堅持調查研究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

  “一切為瞭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為全黨作出表率。深入群眾、傾聽民聲,這是人民至上的深情。行程萬裡、調查研究,這是躬身為民的風范。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