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海口4月11日電(記者 曹靜)在海南海口騎樓老街的中山路上,有一座天後宮,為紀念海上保護神“媽祖”而建,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據工作人員介紹,媽祖信仰起源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傳入四面環海的海南島。

  4月10日,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2023年中國有約國際媒體主題采訪活動”的首站來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海南海口,瞭解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

  百年騎樓老街,見證海口的過去與現在

  天後宮所在的騎樓老街,與海口早期對外開放息息相關。街上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用以避雨遮陽,本多見於日照強、降水多的東南亞國傢。到晚清,海口成為當時全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大批“下南洋”的華人華僑沿著貿易海運航線到達東南亞的曼谷、吉隆坡、新加坡等地,並將騎樓式建築帶回海口,為瞭便於經商貿易,騎樓內部設置成“前店後廠、下店上宅”的形式。

  “中國有約”采訪團走訪騎樓老街,感受海口市井文化

  如今,長4.4公裡騎樓老街經過修繕,保留瞭當年的模樣,很多建築上的雕刻仍在,經過歲月的洗禮,積淀瞭大量歷史文化遺跡和百年商鋪。天後宮所展現的媽祖文化,就是閩南文化與瓊州文化相融合的代表,而“永昌利”、“遠東公司”、“全豐泰”等經歷瞭百年風雨的老商號,則以文化餐廳等新姿態融入老街,保留瞭老街傳統的商業功能之外,更具文化底蘊。

  “中國有約”采訪團漫步騎樓老街,看到老手藝人在街道旁制作著手工藝品,除瞭遊客,不少老街坊也會到騎樓老街尋找一碗記憶中的味道。

  “中國有約”采訪團走訪騎樓老街,街道兩旁頗具特色的建築引人註目

  工作人員介紹,騎樓老街不僅是景區,也是居民的生活區,“商貿絡繹,煙火稠密”,濃縮瞭海口的市井文化,見證瞭海口的過去,也能看海口的現在。

  粵海鐵路輪渡,在新絲路上的再出發

  如果說騎樓老街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那麼粵海鐵路輪渡則展示出海口的現在與未來。

  “南海之濱,粵海鐵龍,海峽橫渡,天塹通途。”粵海鐵路輪渡是我國第一條跨海鐵路通道,跨越瓊州海峽。粵海鐵路輪渡的開通,結束瞭海南與大陸不通火車的歷史。

  據工作人員介紹,粵海鐵路輪渡的特點是火車、汽車和旅客一起“坐船”過海。記者在現場瞭解到,鐵路輪渡船配有能讓船舶“橫移”的側推裝置,當火車“上船”時,工作人員會根據潮位高低操作,讓甲板鐵軌、棧橋鐵軌和陸地鐵軌處於同一平面,火車就可以安全進入船艙瞭。但因為輪渡船甲板長度有限,進出島的列車不能直接裝船,而是需要將列車分解,由機車頭依次將列車推放至渡輪甲板。上船後,火車會被牢牢固定在船舶上,船舶配備的專業系統,能減少搖擺,除極端臺風天氣外,都能保障列車平穩進出海南島。

  “中國有約”采訪團見證火車“上船”過程

  自2003年運營以來,粵海鐵路輪渡萬噸巨輪載著火車、汽車和旅客往返於瓊州海峽兩岸。據介紹,遊客之所以選擇乘坐火車上島,是因為粵海鐵路輪渡不用下車換乘,尤其對於海南周邊的遊客,這種進出島的方式能減少奔波,而且更加實惠。

  進出島方式變得多樣化,讓更多遊客享受到瞭海南島的優美風光,為海南旅遊業註入新活力。更重要的是,粵海鐵路輪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瞭更加便捷高效的跨海通道。

  工作人員介紹說,粵海鐵路輪渡是海南經濟發展的大動脈,成為聯通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運輸動脈。每年,粵海鐵路輪渡承擔著約3600趟次旅客列車、1900趟次貨物列車、300萬人次旅客、70萬輛次汽車的運輸任務。

  “中國有約”采訪團記錄火車上船瞬間

  從百年騎樓老街到現代化的粵海鐵路輪渡,從古代到21世紀,“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海口穿越時空、跨越海峽,作為中國與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一環,將繼續綻放新活力。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