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海爾洗碗機互聯工廠生產作業現場。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已超1.2萬億元,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240傢。工業互聯網正加速從生產場景延伸到全產業鏈。記者獲悉,下一步我國將研究出臺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完善新階段發展頂層設計,增強我國工業互聯網技術產業供給能力,打通數實融合發展瓶頸。
向全產業鏈延伸
在湖南長沙,一臺焊接機器人剛剛垂下焊槍,遠在600公裡外的樹根互聯廣州展廳大屏幕上,各項指標實時呈現。
“我們研發的‘根雲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已連接超120萬臺高價值工業設備,把工廠下料分揀、焊接、機加等不同工藝段的設備運行數據采集上來,看清瞭設備運行狀態。”樹根互聯聯合創始人、CEO賀東東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看似生產已經飽和的產線,實際上有大量的待機和生產等待時間。企業通過計劃排產、過程監督、質量控制的在線化、智能化管控,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產能,實現降本、提質、增效、優產。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240傢,跨行業跨領域平臺達到28傢。工業互聯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新模式新業態創新活躍。
工信部協同推進“5G+工業互聯網”,推動遠程設備操控、機器視覺質檢等一大批典型場景在千行百業落地,推動5G應用加速由生產輔助環節向核心環節延伸。
“工業互聯網對於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的成效非常明顯,其應用深度已經從生產輔助環節的信息化向核心生產環節的數據分析優化拓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餘曉暉說,目前工業互聯網在視覺質檢、智能倉儲、質量追溯、智能排產、精益生產等8個場景中的應用占比超過50%,在優化工藝、設備故障診斷與預測等建模分析類場景的應用占比大幅提升,范圍從龍頭企業向全行業覆蓋。
餘曉暉表示,從研發設計到品牌營銷,以及基於智能產品和智能服務的商業模式創新,是工業互聯網從制造環節向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延伸拓展的重要方向。
推動規模化應用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工業互聯網已經邁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應著力破解制約工業互聯網規模推廣的痛點和難點。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榮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準確研判工業互聯網發展短板弱項基礎上,需要提出適應和引領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系統性政策措施,加強制度創新和系統部署,進一步完善工業互聯網技術體系、標準體系、應用體系。
值得關註的是,相關部門正加快部署,優化發展環境,推動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
工信部近日印發的《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23年工作計劃》提出,將開展網絡體系強基行動、標識解析增強行動、平臺體系壯大行動、數據匯聚賦能行動、新型模式培育行動等11項重點行動。其中提出,推動出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規模發展政策文件。推動各地、各行業建設二級節點累計超過300個,標識註冊總量突破4000億,日均解析量達1.5億,企業接入數量達30萬傢,上線遞歸節點不少於20個。聚焦重點制造業集聚區,組織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深度行、“平臺+園區”賦能深度行活動,總結服務規范,研制“平臺+園區”評價方法,推廣落地路徑,促進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和普及。
記者獲悉,工信部將優化完善新時期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政策體系,研究出臺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聚焦關鍵技術、互聯互通、數據應用等關鍵領域,加快構建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產品體系,統籌推進補短板、鍛長板、樹新板,不斷增強我國工業互聯網技術產業供給能力,打通數實融合發展瓶頸。
持續降低轉型門檻
業內專傢認為,數字化轉型投入成本短期內不一定能夠轉化為收益,這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能力提出瞭更高要求,也進一步增加瞭中小企業轉型難度,因此需要從多方面著手,持續降低企業轉型門檻。
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蘇州研究中心主任、蘇州科技大學教授徐天舒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不少制造業企業往往存在因為缺專業人才“不敢轉”、缺錢缺技術“不願轉”、設備制式數據標準不統一“不能轉”、缺智能化診斷和後續服務“不會轉”等障礙。他認為,企業應選擇適合自身的數字化轉型方案,同時數字化改造應是全產業鏈整體實現數字化協同運營,要形成數據流的融合兼容。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集中度低,一定程度上影響瞭跨平臺互聯互通。他認為,大企業可以自建工業互聯網平臺,而多數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公有雲使用第三方平臺,將工業控制從本地擴展到雲端,實現遠程維護。
肖榮美建議,加大對工業互聯網技術產品研發的資金支持力度,持續夯實鞏固工業互聯網發展基礎。不斷提升重點行業與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水平,加快向礦山、能源、醫療、交通、物流等行業融合推廣。積極利用工業互聯網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註入強大動力。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