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采訪團的同學們在敦煌莫高窟前合影留念。 大公報實習記者周珍珍攝
絲路重鎮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匯,孕育莫高窟的華光璀璨。16日,參加“2023范長江行動甘肅行”的近30名隴港學子到訪莫高窟。面對千年前先輩們的偉大創造和非凡智慧,學子們在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亦對莫高窟數字化文物保護、修復和展示的先進技術和手段驚嘆不已。有學子贊嘆,“莫高窟可以說是風吹不滅的生命,沙掩不住的光芒。”\大公報實習記者朱奕臣、師藝庭、李樂兒、林渲楠、溫偉賢敦煌報道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自公元四世紀以來,往來遷客商賈、當地名門望族,為求平安在此捐修洞窟,延續千年形成敦煌莫高窟石窟群,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璀璨的藝術寶庫。不少學子是第一次來到莫高窟,走近洞窟,學子們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懾住瞭。“莫高窟的規模超乎想像,洞窟的開闊程度也令人震驚。除瞭數座三米高左右的雕塑,還有鋪天蓋地、色彩鮮艷的壁畫,使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想像力和藝術表達。”香港福建中學的黃倩怡同學直言。
影像采集三維重建 石窟“青春永駐”
“這是我第一次參觀莫高窟,能夠如此近距離感受壁畫、彩塑,覺得十分的震撼;隋唐壁畫線條靈動,北魏壁畫風格粗獷。莫高窟可以說是風吹不滅的生命,沙掩不住的光芒。”蘭州交通大學的朱子怡同學感嘆道。敦煌莫高窟於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為瞭守護這份精神財富,政府和專業機構加強瞭對遺址的保護,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保護修復;希望通過新媒體技術,將莫高窟的藝術內涵和精神內核傳遞給更多人。
據瞭解,打造數字化莫高窟需要三個步驟,即影像采集、圖像拼接和開放共享。而壁畫墻面凹凸不平導致的光線不均勻與照片形變,成瞭影像采集環節的最大痛點。“影像采集時,騰挪隻在方寸間,必須采用恒溫冷光源,確保將人為影響降到最低。”影像采集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俞天秀告訴記者,隨著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開發應用,數據采集精度大為提升。
目前,文保人員已對莫高窟總計492個洞窟中的289個完成數字化影像采集,對45身彩塑、140個洞窟、7處大遺址實現瞭三維重建。無論遊客身處何處,隻需掃描“移動莫高窟”二維碼,便可實現與敦煌“零距離”接觸和互動。香港學子們紛紛表示,“這才是真正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讓敦煌文化走進千傢萬戶。”
活化保育 敦煌文化“動起來”
參訪期間,隴港學子還一起欣賞瞭《樂動敦煌》大型洞窟式沉浸體驗劇。該演出運用迄今為止最新的多媒體互動裝置藝術,打造瞭一個共享曼妙飛天、壯美石窟的可視、可聽、可感、可觸的平臺。“它不是知識灌溉式的表演,而是讓人們自己探索,與演員互動,真真正正讓文化活瞭起來。”朱子怡感慨道。
“《樂動敦煌》使用瞭多種演繹形式,例如投影技術、近距離互動、吊威吔等;還精心佈置瞭敦煌市井,配上西域服裝及西域樂曲,使我這位外鄉人能夠在短時間走近敦煌文化,並沉浸其中。”黃倩怡表示。視聽雙絕、美輪美奐的綜合性展演,讓敦煌展覽“動起來”,亦讓更多的大灣區觀眾和國際友人“零距離”感受敦煌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讓敦煌不再遙遠。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