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傢點評】

  作者:黃慶華(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研究員、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水是萬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面對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的基本水情,水資源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尤為重要。

  十餘年來,一批基礎性、戰略性重大水利工程不斷推進,“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總體格局初步形成,全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過8900億立方米,滋養瞭沿線百姓生活,推進瞭經濟社會發展。與此同時,通過水情教育、節水科普宣傳,全民節水意識明顯提高,近十年我國用水總量基本保持穩定,以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養育瞭世界近20%的人口,創造瞭世界18%以上的經濟總量。

  需要看到的是,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相比,全社會的節水觀念還不牢固,節水意識還不強大,節水知識與技能掌握還不夠全面深入。新征程上,構建新時代國傢水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節水作為受水區的根本出路,長期深入做好節水工作。當前,加快水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關鍵要轉變治水思路,堅持調水、節水兩手都要硬,既要“開源”,更要“節流”。

  堅持“有多少湯泡多少饃”,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發展節水產業。當前,要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促進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全面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健全初始水權分配制度,推進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加快地下水管控指標確定;嚴格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強化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控、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管理,制定水資源短缺地區、超載地區判定標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承載力相適應;嚴格監督問責,落實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讓每一滴水都物盡其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國傢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當前,要深入開展國傢節水行動,推進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持續推動全社會節水。比如,農業領域突出抓好重點灌區節水改造,推進國傢水網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在糧食主產區及水土資源條件適宜地區,新建一批現代化大型灌區,提升糧食生產保障能力;工業領域大力宣傳推廣成熟適用節水技術,向全社會推廣一批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開展智能化管控、管網漏損監測等系統建設,探索建立“工業互聯網+水效管理”典型應用場景,提高數字化水效管理水平。

  “兩隻手”合力擰緊水龍頭。水是公共產品,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軟。既要發揮政府作用,管嚴管好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也要利用水權水價水市場優化水資源配置,推進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使社會各界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進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科學核定取用水戶許可水量,探索流域內、地區間、行業間、用水戶間等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用好財稅杠桿,發揮價格機制作用,倒逼提升節水效果;繼續探索“節水惠”“節水貸”等金融扶持節水政策,緩解節水資金缺口,提升節水能力水平。

  以節水“大宣教”理念引領低碳生活新風尚。持續加大我國基本水情宣傳教育力度,倡導“節水即減排”“節水即治污”等理念,增強全社會水憂患意識、水危機意識、水安全意識,激發社會各界關註節水、宣傳節水的熱情。針對黨員幹部、在校學生、用水大戶等重點群體,有針對性地進行節水科普宣傳教育,推動建成一批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高校。特別是切實增強青少年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生態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自覺,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實現人水和諧共生。推進節水宣傳教育理念、內容和方式創新,營造全社會親水、惜水的良好氛圍,使節約用水成為每個單位、每個傢庭、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陳晨、吳春燕、唐一歌、常河、周仕興、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豐瑤、覃菲茵)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