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明代才子楊慎將昆明四季如春的特質寫進詩文,其詩句“春城風物近元宵”,最早賦予昆明“春城”雅名。

  以四季如春享譽世界的春城昆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著3000多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黨的十八大以來,昆明守護歷史人文留住獨特氣韻,依托天然山水建設宜居之城,秉承包容精神加快開放步履……春的氣息、春的色彩、春的意境充溢春城。

  空中俯瞰雨後的昆明城區(無人機照片,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 攝

  人文之城:賡續文脈

  滇池之濱,昆明晉寧區河泊所遺址,考古隊員正在劃定探方內開展考古發掘。遺址不遠處的石寨山,1956年曾因出土金質“滇王之印”而轟動考古學界,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滇”國在塵封2000多年後重見天日。

  2021年以來,河泊所遺址出土的大量漢代簡牘和封泥,表明漢代中央政府已對雲南行使治權,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傢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實證。專傢研判,河泊所遺址即為古滇國都邑和益州郡治所。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雲南河泊所遺址出土的簡牘(2022年9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 攝

  從戰國到西漢,古滇國在滇池地區雄踞一方,後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南詔國、大理國時期,昆明分別稱拓東城、鄯闡城,作為東都。元代改稱中慶城,設置昆明縣,作為雲南的省會並沿襲至今。

  漫步昆明,圓通寺、華亭寺、昆明文廟、金馬碧雞坊、老街……一處處古跡遺存記錄著歷史上屯田定邊政策、漢民族移民遷徙等帶來的中原文化影響和深度的民族文化融合,解讀著昔日“蠻夷之地”何以崛起成為壯麗邊城;雲南陸軍講武堂、紀念“重九起義”的“重九廊”、護國紀念碑、巫傢壩機場、西南聯大大師雲集的文林街、“一二·一”運動紀念廣場……讓人感受近現代歷史煙雲,傾聽古城的慷慨壯歌。

  位於昆明市中心的金馬碧雞坊夜景(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 攝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被迫南遷,幾經輾轉安頓在昆明。在昆8年,西南聯大廣大師生遵循剛毅堅卓的校訓,滿懷科學救國的理想,同舟共濟、同仇敵愾,抗戰中大批學生投筆從戎、效命疆場,抗戰勝利後聯大師生積極參加反內戰民主運動,譜寫瞭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篇章。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雲南師范大學校園內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考察調研。總書記沿途察看“一二·一”運動紀念廣場、西南聯大原教室、革命烈士紀念碑、西南聯大紀念碑等標志性建築,還走進西南聯大博物館參觀,詳細瞭解西南聯大在抗戰艱苦條件下賡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為國傢培養人才的歷史,並強調,教育同國傢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這是西南聯大博物館內景(2021年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 攝

  西南聯大既為中華民族傳承瞭歷史與文化,也為中華民族復興儲備瞭大量人才,是昆明文脈傳承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其體現出的民族精神、教育精神和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典范,也鍛造和形成瞭昆明的城市品格和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新時代,昆明著力打造文化地標建築、特色文化街區、生活美學空間,賡續文脈,涵養精神,使昆明更具文化氣質和文化品質。

  綠美之城:守護山水

  “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滇池草海北岸,大觀樓巍然矗立,清代文人孫髯撰寫的“天下第一長聯”鐫刻在正門立柱上,道盡昆明山水之美。

  昆明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是一座麗質天成的山水城市。在氣候方面,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溫潤宜人,鮮花常開、草木常青,是舉世聞名的“春城”“花城”。

  元代政治傢賽典赤·贍思丁主滇時,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建設驛站、開辦學校……昆明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意大利旅行傢馬可·波羅感慨昆明“工商甚眾”,贊嘆為“壯麗大城”。

  明代,由汪湛海主持營造昆明城,“……就高下而奠基礎,取形勝而立范圍”,歷時8年乃成。自此,昆明城形成“小三山一水”的山水格局。

  “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歷代高人韻士徜徉昆明山水之間,留下歌詠之作。好山好水好季候,一代代昆明人,為自己生活的城市而驕傲。

  一度,由於追求經濟發展,滇池曾遭到嚴重污染。經過不懈治理,滇池水質從劣五類恢復為四類,海菜花、金線鲃、彩鹮等重現滇池,高原明珠重煥光彩。

  自1985年起,西伯利亞紅嘴鷗每年冬天如約而至,滇池周邊和翠湖公園等地,萬鷗翔集、遊人如織,成為昆明冬春最動人的景觀。

  3月12日,遊客在昆明海埂大壩喂紅嘴鷗。新華社記者陳欣波 攝

  今年3月,紅嘴鷗北返之時,46歲的昆明市民劉必恒帶著孩子來到滇池海埂大壩,為紅嘴鷗“餞行”。他說:“我曾跟著爸媽來看紅嘴鷗,現在我帶著孩子來到這裡,希望孩子從小懂得愛護紅嘴鷗、愛護大自然、愛護我們的城市。”

  “滇池是鑲嵌在昆明的一顆寶石”,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昆明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再接再厲,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打造“綠美春城”,讓城市更加美麗宜居,如今已成為昆明市民的自覺。

  天剛亮,市民李雲麗就來到滇池邊,撐著鐵皮船到湖裡打撈垃圾和漂浮物。她從小滇池邊長大,是當地巾幗打撈隊的隊長,打撈隊成立30餘年,隊員換瞭一批又一批,李雲麗一直都在。她說:“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保護滇池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

  3月20日,李雲麗(左二)帶領巾幗打撈隊隊員劃船準備到滇池草海開展打撈工作。新華社記者陳欣波 攝

  綠色,是春城昆明的鮮明底色。昆明市正以公園城市建設為引領、以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為抓手,打造彰顯雲南特色、春城特點的公園城市。

  開放之城:胸懷天下

  今年6月1日上午,一列搭載數十個冷鏈集裝箱、滿載泰國榴蓮和山竹的專列緩緩駛入中鐵聯集昆明中心站。到站後,采取優先卸車、優先交付、優先提櫃等措施,確保第一時間分撥全國各地。

  4月19日,裝載著來自泰國等地熱帶水果的冷鏈集裝箱到達昆明東站。新華社發(秦文璐 攝)

  中老鐵路見證著昆明擴大開放的步伐。2021年底,中老鐵路全線建成通車,截至今年6月3日,累計發送旅客1640萬人次、貨物2100萬噸,“黃金通道”作用凸顯。

  偏居西南一隅的昆明,有著悠遠的對外開放、交往史。

  古滇國貴族墓地出土的青銅貯貝器中,就有大量產自印度洋的貝幣;源於古滇國的銅鼓,在越南、老撾、緬甸等多國都有發現,表明古滇國與東南亞、南亞有著密切的經貿和人文交流。

  雲南省博物館展陳的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冬書 攝

  昆明,還是古老的“貝幣之路”“茶馬古道”的重要站點。昆明順城街始建於元朝,明清時為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馬幫集散地。清末,法國駐華官員拍下過鏢局押運馬幫在此歇腳的影像。

  1930年,25歲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來到昆明,寫道:這座城市是許多道路的匯合點,既是一條鐵路的終點,又是若幹馬幫旅途的起點;既是東西方最後的接觸點,又是東西方最早的接觸點;既是通向古老亞洲的大門,又是通向中國荒蕪邊疆的大門。

  上圖為:清末,法國駐華官員方蘇雅拍攝的鏢局押運馬幫在順城街的照片(資料照片由殷曉俊提供)。下圖為:6月15日拍攝的昆明順城街購物中心景象。新華社記者江文耀 攝

  抗戰期間,昆明作為抗戰重要大後方,為世人所矚目,與其緊密關聯的滇越鐵路、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和“駝峰航線”,在抗戰期間發揮瞭不可替代的作用。

  開放、融合、進取,是昆明的城市基因和精神氣質。

  2016年12月28日,一列銀色“子彈頭”駛離昆明南站,飛馳2252公裡,橫穿大半個中國,10個小時抵達上海。當天,滬昆高鐵貴陽北至昆明南段貫通,標志著雲南接入全國高速鐵路網,我國“四縱四橫”高鐵網基本成形。

  近年來,雲南服務和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昆明作為輻射中心核心區,正致力於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從“山間鈴響馬幫來”到“通江達海連世界”,昆明通向周邊國傢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昆明機場航線通達所有南亞、東南亞國傢首都……

  2021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召開。大會發表“昆明宣言”,呼籲各方采取行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2022年,在加拿大舉行的第二階段會議通過瞭“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昆明攜手世界,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貢獻。

  春融萬物,生生不息。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昆明,正以全新開放姿態擁抱世界。

  記者:李銀、伍曉陽、丁怡全

  視頻記者:何春好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