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不到刺鼻的柴油味,聽不到發動機轟鳴聲——行駛在湖北宜昌葛洲壩下遊江段的“長江三峽1”號純電動遊輪,攻克多項技術難題,一次充電可續航150公裡。去年3月首航以來,這艘遊輪總用電為95萬千瓦時,對比同型常規燃油動力船舶,相當於減少瞭750餘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長江三峽1”號,是宜昌促進長江航運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名片。

  船舶污染治理是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持續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紮實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農業面源、船舶、尾礦庫等污染治理工程”。位於長江中上遊接合部的宜昌,是三峽工程和葛洲壩水利樞紐所在地,每年約6萬艘(次)船舶在此通行待閘,船舶污染防治是硬任務、必答題。

  靠港和待閘船舶污染物基本實現零排放、全接收,岸電應用全面推廣,新能源船舶制造和應用方興未艾……近年來,宜昌市深入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持續深入推進港口船舶污染防治,成效引人註目。

  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能力居全省前列,打個“網約船”就可運走

  江面煙波浩渺,一艘用於裝載甲醇的危化品船“遠洋7063”號緩緩駛來,由工作人員引導停靠在洗艙躉船旁,接入作業管道。

  智能操作室電腦屏幕前,安全總監潘峰輕點鼠標,4臺洗艙機360度旋轉噴水,逐一清洗16個貨艙。2小時後,洗艙機噴灑出高溫蒸汽,艙壁上的化學品殘液被進一步分解。“作業時無人進艙,全程自動化、可視化。”宜昌化學品船舶洗艙站負責人王敏說,載運化學品的船舶“洗澡”後才能消除燃爆和污染水質的隱患。

  從躉船引出的污水管,分別抽泵苯、醇、酸等不同類別的“洗澡水”,傳送到1.3公裡外的污水處理廠;另一側,一根標有“中水”的管道從污水廠直通到躉船。

  “洗艙污水經處理後,一部分達標排放,另一部分循環利用,成為新的洗艙水。”王敏說,宜昌化學品船舶洗艙站投用以來,已為近100艘化學品船舶洗艙。

  確保船舶污染物“應交盡交”“應收盡收”,離不開硬件保障。近年來,宜昌加大資金投入,建成11個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設施,建造接收船48艘,接收轉運處置能力居全省前列。

  天已擦黑,“大洋86”號貨輪停泊在宜昌臨江坪錨地,等待通過葛洲壩船閘。7天航行中,船上產生瞭3立方米生活污水。船長李永江打開手機,點擊“凈小宜”小程序,提交瞭一份污染物交付訂單。

  “有船在‘呼叫’,咱們出發。”附近的污染物接收船“親水環保1”號船長張首之在“凈小宜”小程序上接單。

  15分鐘後,兩船會合,生活污水通過排污泵被抽到“親水環保1”號。污水交付完成後,兩位船長的手機上同時收到“凈小宜”生成的船舶污染物接收電子聯單,交付時間和數量一目瞭然。接下來,這些生活污水將由碼頭接單轉運,泵入市政生活污水管網。

  宜昌市交通運輸智慧中心負責人李憲介紹,除生活污水外,船舶交付的生活垃圾將由環衛部門轉運至固廢處理中心;含油廢水將在碼頭實施預處理,再轉運至危廢處置單位。

  “強化船舶污染防治,既要完善硬件條件,也要加強軟件建設,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李憲說,宜昌創新推出船舶污染物協同治理信息系統——“凈小宜”,讓行船、污染物接收船、轉運車輛、終端處理單位實現線上聯動,助力污染物“交接轉處”全流程閉環管理。

  目前,宜昌對船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接收轉運處置實行全免費。“打個‘網約船’就可運走污染物,現在船舶、躉船普遍能主動交付污染物。”宜昌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胡朝暉介紹,如今在宜昌江段,靠港和待閘船舶污染物基本實現零排放、全接收,船舶污染物交付接收量逐年增長。截至6月9日,“凈小宜”接收成交單次數累計突破50萬。自2019年“凈小宜”系統上線以來,宜昌江段累計接收長江船舶污染物494552噸。

  建設新能源清潔能源供應設施,率先實現規范性岸電全覆蓋

  深夜,結束瞭2個多小時航行的“長江三峽1”號停泊在宜昌港三峽遊客中心碼頭,清潔岸電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這座“水上酒店”。

  走進遊輪一樓的電池艙,一排排“小盒子”映入眼簾。這是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包,船上共有4個電池艙,載電量相當於120多輛電動汽車電池容量之和。

  電池功率大,怎樣實現快速穩定充電?

  “高壓充電、低壓補電,編織一張覆蓋航線的‘充電網’——這種新模式解決瞭大型純電動船舶大功率充電難題。”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服務人員李興衡說,通過船載變壓器把10千伏高壓岸電變為低壓,再接入直流電,船舶航行到上遊後,能在多個遊輪港口補電。

  作為長江黃金水道的“咽喉”所在,宜昌每年有大量過往船舶在此停靠待閘。過去,船舶靠港後用電依靠船舶燒油發電,造成空氣、噪聲污染。“在國傢關於港口岸電相關標準、規范尚未出臺,鼓勵地方先行先試的背景下,我們多措並舉推進港口岸電試點建設。”宜昌市港航建設維護中心黨委委員林建國介紹,早在8年多前,三峽庫區首個岸電試點工程在沙灣錨地正式建成送電。

  創新探索出6種典型岸電供電系統,滿足各種停靠方式、各類船舶岸電使用需求;探索建立車船一體化岸電雲網服務平臺,為港口、船舶提供統一結算、移動支付等便捷服務……著力先行先試,宜昌在長江流域率先實現規范性岸電全覆蓋。截至目前,岸電已覆蓋宜昌江段63個經營性碼頭和2個錨地,累計為1.4萬餘艘次船舶提供清潔岸電2500多萬千瓦時,預計今年岸電使用總量將超過700萬千瓦時。

  中午時分,一艘名為“雅典娜”號的遊輪靜靜停靠在秭歸港客運碼頭。記者隨船長呂必雲上船,隻見位於遊輪中部的受電箱上接著一根粗大的電纜,與碼頭躉船上的配電箱相連。

  因航線穩定且用電量大,旅遊客船的岸電需求迫切。2019年,“雅典娜”號完成受電設施改造,並獲改造補貼。“3年多來,岸電讓我們節約燃油費用90多萬元。”呂必雲說,“現在,停靠宜昌的遊輪都搶著用岸電,要提前預約。”

  不隻是岸電。在長江宜昌段,新能源清潔能源供應設施建設方興未艾。今年1月,碼頭型制氫加氫一體站在宜昌市夷陵區建成;4月,長江幹線中上遊首個LNG(液化天然氣)加註碼頭在秭歸縣投運……

  加快內河船舶產業綠色智能轉型,“宜昌造”占全省新建新能源船舶一半以上

  船臺上焊花飛濺,一艘艘正在建造中的巨輪靜臥江邊。這裡是宜昌船舶工業園,集聚瞭9傢造船企業。

  “開春以來,船臺幾乎滿負荷運營。”宜昌船舶工業園負責人王旭介紹,今年園區企業訂單量較上年增長40%。

  “‘長江三峽1’號就是從這兒下水的。”宜昌鑫匯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覃啟勝說,該船是公司接到的第一個純電動新能源船訂單,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參考,“心裡著實沒底。”

  鑫匯公司成立專傢工作站,邀請武漢理工大學專傢和設備供應商技術人員開展指導。“不僅大大提高瞭建造效率,還培養瞭一批新能源電池安裝方面的施工人才。”覃啟勝說。

  湖北三峽旅遊集團是“長江三峽1”號投資方之一。集團宜昌交運長江遊輪有限公司副經理劉軍介紹,作為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示范項目,該船由高校、科研院所、動力電池及船舶動力控制系統頭部企業等共同建造。

  “航行近300次,累計載客28萬人次,創造旅遊收入超過1200萬元,純電動遊輪的運營效果喜人。”劉軍說,“去年,我們又投資新建瞭2艘純電動遊輪,今年底將完工。”

  宜昌造船業歷史悠久,現有25傢造船企業、100餘傢航運公司。如今,宜昌正以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動力船舶為重點,加快內河船舶產業綠色智能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今年3月,國內首傢綠色智能船舶研發工作室在宜昌成立,這是由中國船舶第七一九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船海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和宜昌市船舶檢驗中心共同發起的。“工作室已簽約6個產學研合作項目,將重點突破純電動貨運船舶技術瓶頸。”宜昌市港航建設維護中心主任梅常春說。

  5月18日,總投資80億元的宜昌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園開工,招引綠色智能船舶制造及產業鏈相關配套企業入駐。

  新建船舶審圖中心,方便本地船企就近送審圖紙;研發船舶線上報檢平臺,實現業務流程“掌上辦”……政務服務提質提速,助力宜昌搶占綠色智能船舶制造新賽道,跑出發展加速度。梅常春介紹,除遊輪外,“宜昌造”新能源船舶涵蓋集裝箱船、油氣雙燃料和油氣電混合動力貨船等,數量占全省新建新能源船舶的一半以上。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