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印發《國傢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管理辦法》,通過統籌示范園區、示范基地的命名、建設和管理工作,提升示范園區和示范基地的建設發展水平。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國傢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34傢。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如何提供更多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如何推動文化產業融合與創新發展?各地進行瞭多樣的探索和實踐。

  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18071億元增長到52385億元,文化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在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新一批“國傢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中,獲得命名的15傢園區文化企業集聚並形成良好產業生態和服務體系,對區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輻射帶動作用,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其中3傢國傢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探訪它們如何推動文化產業融合與創新發展。

  產業集聚,促進深度合作

  沒有圍墻,園區、城區、校園、商圈無縫交融;沒有分割,上下樓就是上下遊,產業園就是產業鏈;面積僅8.2平方公裡,卻匯聚瞭字節跳動、嗶哩嗶哩、疊紙遊戲、AECOM、聲網等新興領域的優質企業——這裡,是位於上海楊浦的大創智創新發展示范園區。

  “自2003年起步至今,大創智創新發展示范園區依托周邊大學資源優勢,依托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能力,重點培育泛娛樂、大設計、新消費三大文化科技產業集群,不斷構建出政府、企業、高校、園區共創的創新生態。”園區運營方上海楊浦知識創新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蔣建星介紹。

  在這裡,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聚集。2014年,從3個工位出發,一傢名為聲網的企業開始在園區創業。短短幾年時間,聲網在泛娛樂社交、在線教育等領域市場占有率領先。大創智積極支持舉辦創業夥伴營,不斷發掘引入優質初創項目,吸引上下遊企業進一步匯聚。

  在這裡,產業聯盟助推企業重塑。大創智聚集瞭一大批國內外設計公司,在大創智推動下,大創智設計產業聯盟應運而生,每年舉辦的大創智設計產業論壇吸引超過300傢企業集聚,促成多個合作案例,助推設計企業轉型升級。

  園區還通過上海網絡視聽行業協會MCN專委會、灣區加速器、五角場創新創業學院、楊浦區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中心等70餘個不同產業功能、不同商業模式的眾創平臺和孵化器,為企業提供資源對接、上市培育、項目孵化、人才培養、知識產權等服務,積極幫助企業成長,促成企業間的深度合作。

  在這裡,校企聯動激發創新活力。復旦校友創建的萬物新生,專註於中國數字化循環經濟;同濟大學數據科研團隊和騰訊公司機器學習算法團隊聯合創立的脈策科技,深耕城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成為業內翹楚。

  另一方面,大創智也積極為周邊高校的學術科研成果提供轉化渠道,探索出政府、企業、高校、平臺聯動的成熟模式。目前園區有高新技術企業459傢,企業發明專利數312個,企業軟件著作權4146個。“出瞭校門就進園區”“校門口就能創業”成為大創智的金字招牌。

  如今,已有超過4500傢企業在大創智成長,其中上市企業15傢,總營收突破3000億元。眾多頭部文化科技企業在此集聚,還有大量小微文化科技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形成瞭大中小文化科技企業共榮共生的產業氛圍。信息服務、商貿服務、設計文創等主導產業日趨成熟,智慧醫療、金融科技、雲原生等新興產業成長迅速。

  產城相融,豐富文化生活

  一到周末和節假日,天津濱海新區智慧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的山丘廣場,就成瞭年輕人潮玩生活的聚集地——坐在“山丘”上,聽場戶外音樂會、看場露天電影,給忙碌的身心放個假;還可以逛逛咖啡市集、青草節市集,買個伴手禮帶回傢。

  作為智慧山文化創意產業園的一部分,山丘廣場和藝術中心(劇場)、數字公園(兒童樂園)、“那山”街區內配套商戶店鋪等組成瞭產業園的社區生活空間。智慧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占地100畝,建築面積20餘萬平方米。整體佈局呈九宮格形狀,山丘廣場處在最中心區域,前後左右對應的是產業園的商業寫字樓,裡面聚集瞭400多傢企業。

  “傳統的產業園以生產為主,新興的產業園區兼顧生產和社區功能。”智慧山產業運營中心總經理張麗君介紹,截至2021年底,園區入駐企業431傢,註冊企業近2000傢,其中國傢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超過50傢。

  如何避免產業園工作日繁忙,假期變空城的問題?智慧山文化創意產業園一直在探索。

  瞄準“文化+科技+生活”的多功能綜合型創新園區定位,產業園聘請瞭國內外知名建築師,對原有的寫字樓園區進行立面設計,打造瞭山丘廣場、數字公園、劇場等兼具建築特色和社交功能的空間。除瞭公共空間的升級改造外,園區還規劃引進瞭咖啡館、書店這些方便社交的商業場所。

  “產城融合是產業園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轉變,辦公園區節假日空城的現象,會被逐漸升級的生活場景所填補。”張麗君說,有瞭載體後,還要推出一些高質量活動。

  從廣告節作品展映,到年度“芒種詩歌節”,再到每周末的大型主題活動,“親子藝術節”“那山生活節”“大腦出逃藝術市集”等,產業園將藝術生活緊密融入商務園區中。

  “活動運營是園區持續提升區域創新創業影響力的重要方式。”張麗君說,園區每年舉辦380多場各類專業、親民的活動,為企業創造更多與外界、跨行業夥伴交流的機會,也豐富瞭企業員工和市民的假日生活。

  文旅融合,延長產業鏈條

  夜幕降臨,正安吉他文化廣場熱鬧起來,市民們三三兩兩,有的圍著路演的樂隊聽歌;有的抱著吉他,聚在一起排練節目;有的選好角度,架好支架,向網友介紹“流光溢彩的夜正安”。廣場正中央,巨型吉他雕塑正在燈光下變換著顏色。

  這裡是貴州省正安縣吉他文化產業園,產業園北區為集吉他生產、研發、物流、銷售等為一體的吉他文化產業裝備區,南區有供休閑旅遊的吉他文化廣場和吉他風情街。

  從第一傢吉他企業落戶正安吉他文化產業園起,經過10年的發展,園區內目前年產銷吉他超過600萬把,約占全國吉他產量的1/5。“如果單搞吉他制造,我們的產業會局限在工業領域。”正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楊安輝說,從2016年起,正安就開始著手吉他文化的培育、推廣和普及,延長吉他產業鏈。

  在正安吉他文化產業園內,占地2000平方米的吉他文化廣場成為縣城的特色地標,街邊護欄點綴著音符和吉他元素,吉他風情街上的餐館也掛著園區內生產的吉他。“我們結合產業做出特色,將吉他、音樂等元素融入園區和城市建設中,讓人來瞭就記得住。”楊安輝說。

  午休時間,在南區的吉他風情街上,五六個青年人手一把吉他,坐在小馬紮上練習合唱。“我們從小學到老年大學,都開設有吉他課。”楊安輝介紹,正安加大吉他文化的推廣普及力度。“通過開展吉他文化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活動,我們有超過5萬人入瞭門,現在大街小巷,都有會彈吉他的老人、小孩。”

  “培育吉他文化,最終是為瞭發展產業。”2020年,曾經在吉他廣場上組織過樂隊的音樂愛好者薛軍加入瞭縣裡成立的吉他文化推廣專班,搬到瞭吉他文化產業園內工作。在他看來,吉他文化一頭連著工業,一頭連著旅遊,“一方面,可以培育吉他消費群體;另一方面,濃厚的吉他文化氛圍也能吸引遊客,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目前產業園內的吉他旅遊正在起步階段。”貴州正安經濟開發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朱梅方介紹,“我們還將通過在園區內舉辦音樂節等活動,持續擴大正安吉他文化產業園的影響力,真正實現吉他工業、吉他文化、吉他旅遊融合式發展的目標。”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