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連接深圳、融入“黃金內灣”,對接灣區內地城市的機遇。圖為在深圳保稅區一側遙望香港北部都會區。

  編者按:

  廣東與香港同處粵港澳大灣區,兩地蘊含著巨大的貿易、金融、能源、人才、人力、技術、信息、服務合作空間。廣東近日重磅發文《關於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33條具體意見圍繞大灣區建設、提振內需、“制造業當傢”等方面展開。該文件提出2027年和2035年兩個階段性建設目標,均與大灣區建設息息相關。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蓬勃推進,將為香港開啟一扇通往繁榮未來的大門。大公報今起推出《粵高質‧港機遇》系列專題,分別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擴大內需、制造業當傢等角度解讀當中蘊含的香港機遇。

  根據《關於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被確定為廣東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的首要任務。《意見》特別提出瞭推進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示范,引領打造環珠江口100公裡“黃金內灣”。有專傢指出,珠江口的“黃金內灣”是“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的融合升級版。專傢建議,香港應抓住建設北部都會區的機遇,與深圳岸線相連,融入黃金內灣,打造“+香港”的概念,實現物流、科技等產業與灣區其他城市緊密結合。\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認為,廣東省過去曾以珠三角核心城市為龍頭,分別構築瞭“廣佛肇”經濟圈,“深莞惠”經濟圈,“珠中江”經濟圈,將珠三角一體化的任務分解、各自推動。

  如今,城市群融合邁向新階段,隨著港珠澳大橋、虎門大橋、南沙大橋、廣深港高鐵等重大交通設施建成營運,深中通道、深江鐵路、佛莞城際等工程加速推進,珠江口城市群正加速“縫合”變成一座城,過去三大經濟圈將融合為“黃金內灣”。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也認為,黃金內灣幾乎連接瞭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這意味著大灣區未來的核心區和主要發展區域都聚集於此。“這個區域未來一定是整個大灣區最活躍的,不管是人流、物流、資金流往來最密切的一個區域。”方舟告訴大公報,粵港澳如能攜手共同做好黃金內灣的規劃,將能促進大灣區整體的發展速度。

  深圳“一心兩廊”與北都互動

  方舟表示,香港需要與深圳連成線,融入黃金內灣。“北部都會區就是這樣的機會。”方舟說,香港一側在科技產業領域,與深圳灣南面的前海南山科技園、河套地區等實際上是連成一線的。他建議可以將大河套科創核心區、黃金內灣香港段經濟走廊和東部口岸走廊組成的“一心兩廊”作為北部都會區的先導區域,加強香港與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互動合作,創新開發模式,引入產業發展,力爭在5至10年間有大型合作項目落地。

  “香港還可以與黃金內灣的不同經濟圈合作,打造一個‘+香港’的概念。”林江指出,雖然文件沒有將香港納入到黃金內灣任何一個經濟圈,但每一個經濟圈都會覺得香港是它們的合作夥伴。正如今年投入使用的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內地出口貨物可“一站式”辦理海關通關手續,通過海運直達香港機場裝機、發往全球。“東莞和香港正是通過黃金內灣的交通便利,有效降低瞭兩地運輸時間和物流成本。”

  類似這樣的制度創新和突破,需要在黃金內灣合作中更多體現出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存在兩套市場體系,包括九個內地城市的“在岸市場”及港澳的“離岸市場”,兩個市場體系間的法律、監管、外匯管制等存在顯著差異,難以實現常規意義上的規則直接接軌。

  灣內企業可探建“雙總部”

  “黃金內灣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銜接帶,不僅需要在頂層制度的創新,也需要從企業層次探索出一套有效的運作模式及市場激勵機制。”肖耿說,如果能在黃金內灣內創立一個“特區”探索企業雙總部的運作機制,突破以往傳統的企業“屬地監管”和“前店後廠”的模式,讓在跨境特區內設立“雙總部”的企業可以主動選擇需要運作的地點與監管環境,能更有效實現區域內高端人才、資本、數字信息等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