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各地以豐富多彩、亮點繁多的線上線下活動,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惠及民眾。從文化遺產傳承到自然遺產保護,從加強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中華文化也在傳承發揚中日益發展壯大。

近年來,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發展不僅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讓文化遺產以更加鮮活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據敦煌研究院最新消息,莫高窟4.5萬平方米壁畫中已有2.6萬平方米完成數字化,數字化進程已過半,豐富多元的敦煌文化主題展覽持續驚艷亮相世界。

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 趙聲良:我們每年現在有30多次的展覽,在國內國外廣泛地把敦煌文化帶出去,宣傳敦煌文化。因為我們有數字化的這些資源,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敦煌文化。

2019年以來,國傢重點研發計劃“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題任務先後啟動瞭36個項目,在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石窟寺及墓葬壁畫保護、深海考古等領域取得多項成果和技術突破,推動瞭中國文物領域科技進步。

今年適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20周年,北京推出32條以中軸線為主題的非遺旅遊線路,進一步推動非遺文化與旅遊的融合創新發展。陜西全省的近百位非遺傳承人匯聚在安康漢江之畔,集中展示瞭傳統音樂、舞蹈、戲劇以及剪紙、泥塑等極具地方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在四川成都,以“手作蠶扇”為主題的非遺研學實踐,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走進社區,增強非遺在現代城市中的傳承傳播活力……亮點繁多的線上線下活動,讓更多人關註、瞭解生活中豐富多彩的非遺和生動的保護實踐,提高全社會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意識。

中國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截至2022年,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傢,排名全球前列。正在紮實推進的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傢文化公園建設,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在文化建設領域的全新探索。從文化遺產傳承到自然遺產保護,從加強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中華文化不斷吐故納新,在傳承發揚中日益發展壯大。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