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演化成為對不穩定超新星的藝術展示圖。/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剛剛在線發表瞭中國科學院國傢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帶領的國際團隊的一項重要成果。研究團隊率先在銀暈恒星中發現瞭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演化後坍縮形成的對不穩定超新星存在的化學證據。

  在此之前,理論研究曾預言這種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從未被觀測發現。該成果證實這一超新星源自於一顆質量高達260倍太陽質量的的第一代恒星,刷新瞭人們對第一代恒星質量分佈的認知。

  長期以來,銀河系考古領域一直致力於通過貧金屬星來研究第一代恒星,部分極貧金屬星(金屬含量低於太陽的百分之一)可能誕生於第一代恒星終結時形成的氣體雲,從而使人們能夠利用這些“活化石”揭示第一代恒星的演化歷史。

  論文第一作者邢千帆博士介紹,研究團隊結合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低分辨率光譜和日本昴星團(Subaru)望遠鏡高分辨率光譜數據發現瞭一顆化學風度極為特殊的恒星,這一發現為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形成和演化的觀測研究指明瞭方向。

  論文通訊作者趙剛研究員表示,此項研究從觀測上證實第一代恒星的質量可以達到太陽質量的數百倍,對研究第一代恒星的初始質量函數意義重大,並將對元素起源、宇宙早期的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學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