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跨時區出行、輪班工作和熬夜加班等,經常會使一些人受生物鐘紊亂問題困擾,表現為睡眠障礙等癥狀。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瞭引發此類癥狀的根本原因並提出解決方案,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

記者 蘇洲:生物鐘這個概念大傢並不陌生,我們通常在跨時區出行或熬夜後,說自己的生物鐘亂瞭,這種無形的“時鐘”看不見摸不著。在我身後,就是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他們經過不斷探索,發現瞭導致生物鐘紊亂的原理,從而有望發現調控生物鐘的臨床用藥,並改善失眠、代謝紊亂等癥狀。

晝夜節律是生物為瞭適應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而形成的一種節律性生命活動規律。 據瞭解,大腦的SCN(視交叉上核)區域就是晝夜節律的指揮中樞,但是它是如何維持機體內部節律的穩定性,既往研究還不清楚。 目前,國際上也沒有研究出針對節律調控的臨床藥物。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李慧艷:生物鐘是怎麼維系的,怎麼調整的,我們之前並不清楚。隻有把它原理搞清楚瞭,節律紊亂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幹預它,對癥治療。

經過多年潛心研究,科研人員發現大腦內的神經細胞纖毛如同天線一樣,每隔24個小時會伸縮一次,就像時鐘上的指針,通過它可實現對節律的調整和時差的調節。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李慧艷:生物鐘原來一直被大傢認為是無形的“時鐘”,我們這次發現伸出細胞表面的呈現天線樣的初級纖毛呈現的節律性變化,就指示著生物鐘是一種有形的、可視化的內部時鐘。

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對大腦SCN區域纖毛結構的連續觀察,驚奇地發現瞭纖毛節律性變化的特殊現象,並揭示瞭纖毛具有節律調節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纖毛能帶動細胞間同頻共振,最終實現機體內部節律的一致性。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李慧艷:我們發現纖毛是實現生物鐘同頻共振的細胞器,我們利用這一發現就可以調控生物鐘。在節律紊亂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它關掉,全部清零,而這時候外界再給一個新的節律,身體就可以立即建立一個新的、同外界完全同步的、穩定的、健康的節律。

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學敏:我們發現瞭纖毛是調控節律的一個重要細胞器,如果沒有纖毛結構,大腦特定的核團SCN區域的神經元各自為營,不能實現同頻共振,這樣機體就難以抵禦外界環境對身體節律的幹擾。

隨後,科研人員進行瞭小鼠的倒時差實驗,正常小鼠需要 7—9 天才能適應新的時間周期,而實驗小鼠僅需 1—2 天就適應瞭新的時間周期。此項發現為節律調控新藥研發開辟瞭全新路徑。今天,我國科學傢發現特定神經元的纖毛是調控節律的細胞器,這一原創性發現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讓科研人員為後續發現藥物、解決相關健康問題更加充滿信心,為節律紊亂所致疾病的治療提供瞭原理遵循。

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學敏:科學研究需要靈感,需要激情和執著。如果進入到瞭這樣的狀態,沒有比科學發現更讓我們感到興奮的瞭。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極重要的科學發現,基於這個原創發現,我們有可能解決過去很多解決不瞭的疾病問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