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沅江市地處洞庭湖之南,市域水網密佈,市內七湖連通,素有“洞庭名郡,水城沅江”“湖城沅江”之稱。近年來,沅江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立足“與水相依”的發展定位,從黨建引領、產業先行、人才支撐、鄉風鄉貌和綠色發展等方面聚力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做好鄉村振興“水”文章,奮力打造洞庭湖區乃至全國湖區的鄉村振興樣板。

  沅江市是一座真正意義上源水而發、因水而興的城市,水貫穿瞭沅江盛衰演變的各個階段,認識好、利用好、保護好水資源是世世代代沅江人的責任。在謀劃發展藍圖、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沅江市始終將“水”作為最寶貴最具比較優勢的資源,以“洞庭湖光水色”為背景佈局規劃各項工作,在統籌兼顧“護水”和“富民”任務中,很好地回答瞭新的時代發展命題,產生瞭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形成瞭彰顯湖區特色的治理模式。

  抓實基層黨建,凝聚發展合力。沅江市將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和“紅色引擎”,以高質量黨建統籌各方力量推動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一是以市委領導掛帥、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等方式解決基層黨建痛點和堵點,並嚴格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形成職責清晰、各負其責、合力推進的鄉村振興責任體系,壓實“責任鏈”。二是強化基層組織服務功能,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同時,通過網格化管理體系將黨組織嵌入鄉村治理結構,不斷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三是整合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市現代農業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的領導力量,以“三塊牌子、一套人馬”促成高效率決策和部署;成立沅江市統籌推進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綜合改革工作辦公室(簡稱市統籌辦),以“黨建+”工作模式集中解決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的難點問題。

  堅持產業先行,實現融合發展。沅江市堅持將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和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前提。一是以“一鎮一品、一村一特”發展獨具特色的村級集體經濟,大力發展“四水農業”(生態優質水稻、水產、水生蔬菜、水果)。“沅江大米”“沅江蘆筍”“四季紅鎮腐乳”等品牌獲國傢地理標志認證;四季紅鎮陽雀洪村稻蝦種養專業合作社、全國最大的叢生全冠香樟培植基地胭脂湖街道先鋒村等產業發展頗具特色,有效實現瞭“吸納就業、集體增收和農民富裕”。二是以經營制度、土地制度等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村改革,采取“政府建園、企業入駐、統治統銷”等模式,大力發展腐乳、工藝品、特色種植養殖及文旅產業等。三是堅持示范引領,打造一批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典型,如四季紅鎮、瓊湖街道小河咀村、胭脂湖街道先鋒村“一鎮兩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通過點帶線、線連片的方式帶動瞭全域特色鄉村建設。此外,沅江還主動把握承接東部產業、益陽市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及長江經濟帶等戰略機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70傢,已形成特色鮮明、層次清晰的“4+2+N”產業發展新格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凝聚“沅江人”,強化人才支撐。沅江市響亮地提出瞭凝聚“沅江人”的發展理念,以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工作隊伍賦能鄉村振興。一是通過從“五方面”人員(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到村任職過的選調生、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中擇優提拔幹部,充實鎮(街道)領導班子,實施“百企千人聯村,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推動資源下沉、工業下鄉、工農互動。二是深化與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湖南農大、省農科院等的合作,建設沅江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中心、沅江市鄉村振興研究院,培育基層幹部成為鄉村振興主力軍。三是制定和完善吸引農民返鄉和人才下鄉、資本下鄉、技術下鄉的配套政策,每個村建好一套鄉賢臺賬,大力吸納鄉賢返鄉創業,目前已挖掘、儲備鄉村工匠、電商人才、新鄉賢等12類1061人,為鄉村振興註入瞭嶄新活力,較好地解決瞭鄉村振興的主體問題。

  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和鄉風文明建設。一是沅江市在積極探索中制定瞭美麗村莊的“八個一”標準(一個村集體經濟產業、一條休閑道路、一個健身廣場、一支志願者隊伍、一面文化墻、一個鄉賢榜、一個數字鄉村平臺、一間農傢書屋),通過突出規劃引領、高標準建設“七張網”、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條件等,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創建瞭三眼塘村、萬子湖村等一批美麗村莊,有效發揮瞭示范引領作用。二是以踐行禁捕退捕要求、移民安置等為契機,在創新傳承中激活優秀文化魅力。如四季紅鎮發揚移民精神,將傳承優秀文化與鄉村提質發展相協調,全面建成愛國愛傢、衛生整潔、環境優美、共建共享的移民鄉村文明新風尚。三是堅持“群眾認可、務實管用、富有特色”的原則,開展移風易俗、志願服務、傳承傢規傢風、選樹道德榜樣等活動,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夯實鄉村振興的“軟實力”。

  以退為進,充分釋放綠色發展動能。針對過去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問題和現階段禁捕退捕的嚴格要求,沅江市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先後關停蘆葦造紙、采砂等吸納大量就業的傳統優勢產業,對全市11個漁村一萬餘名漁民進行轉產安置,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安置住房、發放補助和建設“智慧漁政”執法平臺等,以退為進謀求綠色發展。同時,沅江市依托無與倫比的洞庭湖生態人文資源,找準生態保護、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的結合點,通過生態農業、特色養殖、文旅產業等實現農民增收,如針對小河咀村禁捕退捕後的轉產轉業問題,沅江市委書記楊智勇提出要充分利用小河咀村深厚的漁鄉文化底蘊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農旅、商旅、文旅”相結合的休閑農業,打造鄉村旅遊、休閑農業、農旅相結合的畫傢村。該村通過項目投入建成沿湖環線1360米、親水平臺2個、風雨長廊和花架6處、生態停車場2處,聘請專業設計團隊將村民空置民房改造成漁傢民宿,將漁民文化、黨建文化、傳統文化等融入景點建設中,並通過湖南衛視新春走基層欄目、元宵全民遊樂會、湖南日報等,向外界呈現小河咀村的漁鄉風貌,持續釋放美麗洞庭湖的生態紅利。

  沅江市堅持鄉村振興一盤棋的發展理念,通過高標準定位和高位推動,以“水”為底色,找準瞭鄉村振興的著力點、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契合點、產業興旺的增長點,準確把握和處理好瞭城與鄉、工與農、點與面、進與退,以及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保障的辯證關系,真正重視並踐行鄉村發展鄉村振興,真正體現瞭沅江水城湖城特色底色,真正在統籌發展中推動城鄉融合,真正紮紮實實抓禁捕退捕等難點重點工作,真正以過硬的舉措和具體指標抓集體經濟發展,真正抓支部書記帶頭人的領頭雁作用、抓團隊建設、抓能人返鄉創業等重要工作,探索瞭許多湖區鄉村振興、工農互動、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等方面的典型經驗,收獲瞭不少點贊,如沅江市重點挖掘的全國移民鄉鎮示范鎮四季紅鎮、全國禁捕退捕漁民轉產轉業示范村小河咀村和全國香樟苗木基地示范點先鋒村,形成瞭三張“國字號”名片,為洞庭湖區乃至全國湖區的鄉村振興提供瞭有益參考。

  【作者:謝志強 戚敬淵 邢繼雯,中共中央黨校(國傢行政學院)】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