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本次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總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區設置瞭增強現實報道點,通過增強現實技術介紹載人航天發射任務的相關情況,詳解發射塔架以及航天員進入飛船的過程。

  臍帶塔 保護火箭的“鋼鐵巨人”

  總臺央視記者 勞春燕:這個發射塔架就好像是一個100多米高的“鋼鐵巨人”。它有一個學名叫“臍帶塔”,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因為塔架裡有各種線纜和管路,就像嬰兒的臍帶一樣,可以為火箭和飛船輸送能量與養分。另外,塔架還裝瞭空調和保溫層,可以為船箭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有瞭它的全方位保護,火箭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大提高,即使碰上零下20℃的極寒天氣依然可以正常發射。

  緊張有序 航天員“登船落座”講究多

  三名航天員又是怎麼登船的呢?

  航天員到達發射塔架底部之後,他們就要登上專屬電梯,登上塔架的9層平臺,這是他們離開地面的第一步。在9層平臺,三名航天員一路步行移動到整流罩旁邊,進行登船準備工作。9層平臺對應的是飛船軌道艙的位置。每名航天員的身邊都會有專門的陪護崗工作人員進行陪同護送。

  接下來,三名航天員依次進入飛船內部,從哪進?

  我們知道,航天員是坐在返回艙裡往返天地的,但是,從塔架上登船的“大門”卻是開在瞭軌道艙的側壁上。也就是說,航天員要先通過整流罩進入軌道艙,再從軌道艙向下進入返回艙裡就座。就好比先穿過“門廳”,再到達“起居室”。

  這個“進門落座”的過程頗有一些難度。因為,艙門的直徑大概八九十厘米。另外一方面,航天員們身上穿的艙內航天服重達20公斤,有些笨重。不過,航天員也為此接受專門的訓練,同時工作人員也會在一旁進行輔助。

  登船的順序也有講究。指令長每次都是最後一個登船,這是因為一來要坐在中間的位置,二來他在落座之前,還要對軌道艙進行檢查,最後簽字確認,和工作人員完成交接,所以指令長最後才能就座。而艙門則是由工作人員負責關閉。

  鐵臂舒展 回轉平臺打開順序有門道

  我們再繼續通過虛擬增強技術看發射塔架裡的玄機。

  和早期裸露式的塔架不同,現在的塔架是封閉式的,一共有四組回轉平臺,從下往上,分別是一、二、三、四。這四雙“大手”到底什麼時候、按什麼順序打開?

  最先打開的是第四組回轉平臺,一般是進入到發射倒計時100分鐘的時候打開。它一打開,火箭頂部的逃逸塔就露瞭出來。逃逸塔是載人火箭區別於其他火箭的一個顯著標志。逃逸塔最主要的功能是為確保航天員安全而專門設計的,一旦在火箭發生異常情況、威脅航天員生命安全時,逃逸塔能夠快速將飛船帶離危險區域。

  接下來要打開的是最下面的這雙“手”,也就是第一組回轉平臺。一般是進入到倒計時1小時左右的時候才會打開。它一打開就會露出四個助推器和芯一級火箭。隨後是第二組回轉平臺打開,露出芯二級火箭。

  最後打開的是第三組回轉平臺,一般要進入倒計時30分鐘時才會打開。之所以讓這雙“手”最後離開,是因為它保護的正是神舟十六號飛船。飛船對環境的要求更高一些,要往整流罩中持續送風。第三組回轉平臺也是航天員的逃生通道,所以它是最後打開的。等到這時,我們才能看見神箭“帥氣”的全貌。

  另外,塔架和火箭之間還有長長的擺桿,這個擺桿要到進入倒計時50秒的時候才會打開。因為,擺桿有支撐電纜的作用,要持續不斷地為火箭供電,所以它要等到火箭全部轉向內電之後才能最後打開。

  頂天立地 火箭從來“不用扶”

  說到這兒,補充一個知識點。很多朋友以為是回轉平臺,或者是長長的擺桿,在“扶”著火箭。其實不是,長征二號F火箭就是靠四組螺栓固定在發射平臺上,咱們的神箭頂天立地“不用扶”。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