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GDP增長領先全球,占全球18%以上,人均GDP達到12551美元,位居193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的第62位,超過世界人均GDP水平,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實現新突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傢水平。中國將如何實現遠景目標?兩位嘉賓在《論道》欄目中對這一主題進行瞭討論。

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我認為首先我們還必須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這應該放在第一位。所謂改革就是市場化的改革,所謂開放就是對外部全面開放,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參與國際競爭的政策是不能變的,當然也不會變。

第二,我們還是要努力構造規范的符合現代要求的現代市場經濟的制度和平臺。要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的制度設計一定要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比如分工、競爭、交易,自由的市場要保證市場主體的平等性和透明度,發揮資本的作用。在未來的制度完善中,這些都是要充分體現出來的。

第三,我們是要構造一個很好的營商環境,能夠讓社會有一個穩定的預期。

最後,我們要尊重人才。

這些都是我們所走的道路,這是制度層面。

第二個層面就是未來我們要通過分配機制讓社會所有的成員能夠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這就是共同富裕。

改革的目標是讓所有的人慢慢都要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隻不過我們要循序漸進,要實事求是,要讓社會財富要不斷增長才能實現共同富裕。讓社會不斷富裕起來,這是共同富裕的財富基礎。所以這個也是一個發展目標。中國經濟的增長,制度的力量非常重要,我把它看成是第一位的,它比政策的力量大得多。

我們要特別重視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的力量,活力來自於預期,來自於信心,預期和信心來自於制度,來自於法治。第二我強調科技的力量,有瞭技術進步,加上有一個能夠激勵人們不斷創造財富的制度,當然中國的經濟一定就能發展起來。所以我們要重視人才,要重視科技的進步和科技創新,讓中國的經濟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這樣中國的企業才會有競爭力,光靠自然資源的企業是沒有競爭力的,所有的競爭來自於科技的競爭,來自於技術的進步。

經濟學傢 龍永圖:我想在這方面也發表一下我的一些看法。為什麼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我想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這一條沒有變,中央提出來要不惜一切地要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安全,但是以此同時也提出來要以最小的代價來促使我們國內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上半年以來,中央出臺瞭很多的具體的措施來穩經濟、穩就業、穩市場主體。大傢知道光是今年的減稅就要達到26000多億人民幣,銀行給中小企業的普惠貸款額度和比例都增加一倍,也提出來建設和改造農村的公路。總之中央想盡一切辦法,遵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第二堅持對外開放的這一條沒有變。大傢可以看到上半年以來,我們30多個自貿區、自貿港不斷取得對開放新的成就,“一帶一路”建設有瞭很大的發展。另外我們從今年開始已經實施RCEP。

第三中國經濟的一些基本優勢沒有發生變化,我們中國經濟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我們的市場大,14億人口,4億多的中高收入的群體,中國市場大,不僅僅是拉動我們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動力,同時也是對全世界對我們中國的投資和貿易來講最大的吸引力。

還有一個優勢,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很強,主要是我們中國的工業門類很齊全,產業鏈很長,經過這幾十年的全球化的運作,中國的許多產品在世界特別是亞洲都已經成為整個產業鏈的中心,這樣一個局面,不是一次疫情或者一點經濟上的放緩就能改變的,所以我認為我們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這一條,這對於我們戰勝疫情,取得經濟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