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印象裡,香港以服務業見長,其占GDP比重超90%。但近些年,香港科技創新開始強勢崛起,創業者數量激增,創業領域也從過去的APP、遊戲,變為如今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傳感等硬科技。
在今年的多場深圳創投日活動上,香港科創界專傢學者、創業者多次亮相,與內地科創界開展多次深入交流互動,香港科創融入國傢發展大局的決心足以可見。香港科創與深圳乃至內地市場的互動交融正在提速,但與此同時,雙方融合發展,尤其在投融資方面仍存掣肘,如何破局?
香港科創企業
頻頻走進大灣區
今年以來,深港科創領域交流對話空前頻繁,香港科創項目走進內地市場,尋求資金和資源配套的熱情也空前高漲。先是深圳福田等多個區代表團密集赴港拜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就促進深港創新科研和成果轉化方面進行深入地走訪交流;隨後,香港5所高校攜14個科創項目在今年3月8日首次亮相深圳創投日(坪山站),與內地百傢投資機構、銀行、券商等積極互動。此後的兩次深圳創投日活動上,也都能看到香港創業者攜科創項目前來路演的身影。
過去5年,香港史無前例地加大瞭對發展科創的投入力度。在2017年至2021年期間,香港初創企業數量大幅增加近七成至大約4000傢。
香港科創蓬勃發展,但也面臨著一些掣肘。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策略研究)謝智剛在深圳創投日活動上曾指出,香港初創項目經常碰到三個問題:一是資金,初創團隊難以有足夠的資金維持企業發展;二是技術,項目背後的技術支撐非常重要;三是生態圈,項目在同一地方集聚才有利於技術互通,產生凝聚力。
香港科創企業
內地融資存掣肘
“今年以來,我們也接待過來自香港的招商團隊和科創項目,他們現在確實很積極。”卓源資本董事長袁宏偉對記者表示,從科技研發來看,確實有不少海外的技術大牛會將香港作為科技研發和項目孵化的首選地。盡管香港科創項目頻頻亮相內地創投圈,項目路演也吸引瞭不少內地VC/PE的關註,但終究是看得多投得少,原因何在?
“我們更多把香港看作一個聯通海外的窗口,在中美貿易戰之下,中國內地的科技技術可能被不同程度扼殺,但香港卻可以成為一個既沒有受到嚴厲封鎖,又可以吸納海外先進技術,並向內地輸入、孵化落地的窗口。”洛克資本董事總經理李音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記者通過采訪多位投資人瞭解到,對於香港科創項目,大傢普遍的感受是:有一定的技術,但還很早很小。“一定要讓這些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才能受到更多投資人青睞。”袁宏偉表示。
此外,也有投資人指出,內地VC/PE投資香港科創項目過程仍不太順暢。“純人民幣基金投香港項目,要走一些審批流程,如果內地機構看重的香港項目,項目公司一般都會設立一個架構,或者在內地成立一個子公司,但雙重架構就比較復雜瞭。”香港創業及私募投資協會內地委員會副主席麥世澤坦言,目前香港和內地在投資上的互聯互通仍存一些障礙,當前的趨勢是,香港創業企業直接落戶內地,在內地市場融資和上市。
據瞭解,除瞭資金進出不暢,深港科創合作還面臨跨境政策供給與銜接性不足等問題。例如,香港科研人員參與內地項目尚未獲得全面準入,相關科研人員或機構須與內地機構合作才可申請國傢科研資金;科研樣品、實驗試劑、遺傳資料等物資出入境流程較繁瑣,等等。
在日前深圳創投日龍華站香港專場上,有關監管層人士表示,深港科創合作需要一些平臺,把香港高校的項目、投資人和內地的項目和投資人連接起來,然後再去做資源等方面的對接。
除瞭重大平臺和載體搭建溝通的橋梁,內地政府部門還需要再其中“添一把火”。植德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鐘凱文對此提出三點設想:一是能否允許香港科研院所申請地方政府的專項科技發展基金;二是科技成果本身能否做跨境轉移;三是能否針對科研人員設置市級層面的獎項,促進深港技術互動。
隻要建立“軟聯通”,深港科創聯動面前將是一片坦途。“隻要香港技術團隊進入內地後能獲得相關部門的推動、獲得與之相匹配的產業化成果,我們都是很願意去投資的。”李音臨表示。
李音臨還提瞭兩點建議:一是要專註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必須聚焦於一個方向;二是要拿出內地確實還沒有的海外成熟技術專利。
(記者 卓泳)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