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國傢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成立之後,制定瞭未來詳細的發展規劃。這對加速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國傢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發展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23年—2025年。突破一批鹽堿地生物育種關鍵核心問題。突破鹽堿地土壤改良與快速培肥、多水源高效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構建“生物育種—綠色投入品—標準化智慧化種養—生態化利用”的鹽堿地生態化高值化全產業鏈條。
第二階段是2026年—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傢級創新中心。制約鹽堿地保護和利用的關鍵核心技術基本得到解決。孵化出一批科技型企業。
第三階段是2031年以後。在我國不同鹽堿類型區基本形成穩定且可持續的鹽堿地綜合生態高效利用模式。鹽堿地後備耕地資源的作用得到科學合理發揮。
據瞭解,新成立的國傢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將設立東北蘇打鹽堿地、西北幹旱半幹旱鹽堿地、華北插花鹽堿地3個分中心,並在大慶等地佈局16個技術集成應用綜合試驗站。
鹽堿地綜合利用正從“治理”轉向“適應”
我國鹽堿地分佈廣、面積大、類型多樣,開發潛力巨大,是耕地“提質、擴容、增效”的重要來源。當前,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情況如何?
目前,我國具有較好農業開發價值、近期具備農業改良利用潛力的鹽堿地面積為1億畝。集中分佈在東北、中北部、西北、濱海和華北五大區域。
山東東營是我國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的主陣地和主戰場之一。在墾利區的東麻王村,這裡的100多畝鹽堿地上,首次種上瞭抗鹽堿的小麥品種。眼下,這裡的小麥已經齊穗,長勢良好。
大安市是吉林省鹽堿地面積較大的地區。在大安市龍沼鎮的一處鹽堿地改良水稻種植基地,大型整地機在田間進行泡田和打漿作業。同時,施撒改良劑和有機肥,為插秧做最後的準備。
而在環渤海地區,各地農技人員圍繞旱堿麥種植中的“種、肥、播、管”等重點環節,實施瞭30多項國傢和行業技術標準,旱堿麥產量連年實現高產。
據瞭解,目前我國在鹽堿地綜合利用方面已形成瞭包括土壤排鹽技術、土壤生物有機治鹽改土技術等8大體系40多項實用技術。在品種方面,我國已累計推廣瞭50多種耐鹽堿作物品種。通過持續治理改造,我國鹽堿地呈現面積總量減少、重度鹽堿地面積比例逐年降低的趨勢。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