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如皋徐傢橋遺跡出土瓷器中有來自各地窰口的產品。\大公報記者陳旻攝
唐代日本僧人圓仁西渡中國寫下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被視作世界東方遊記三大名著之一,書中記載的“如皋鎮”“如皋院”“如皋茶店”,以及“掘溝北岸,店傢相連”“水陸左右富貴傢相連”等歷史場景在江蘇南通如皋市的隋代古運河考古中獲得證實。5月13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在如皋舉行的徐傢橋遺址考古成果發佈會,展示瞭考古出土的唐代至宋代的文物標本200多件,顯示唐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大公報記者 陳旻如皋報道
如皋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自春秋以來鹽業興旺,西漢吳王劉濞從揚州開邗溝至如皋煮海水制鹽售賣,開鑿的古邗溝便為中國最早的鹽運河。今日的如皋大部分地區至漢代尚為一片汪洋,而如東則是於孤島之上;但隨著長江帶來的泥沙沖淤,如皋大部分地區在隋唐之際已成為陸地,如東亦已連接大陸成為聯絡東海的港口。
填補學術空白 日韓高度關註
自2015年6月起,賀雲翱教授的專業團隊接受江蘇省文物局的委托,在與唐朝時期日本遣唐使歷史及路線有關的南通如東國清寺遺址和隋唐時代掘溝運河遺址一線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
南京大學考古文物系及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表示,此次考古發現與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記錄相互印證,再度實證遣唐使歷史,同時,由於這是古掘溝運河沿線的首次聚落考古,填補瞭學術空白,日本與韓國都密切關註此次考古的重大發現。
“2017年,我們在南通如東的考古,證實瞭晚唐國清寺遺跡是日本遣唐使到達中國後登陸和停留休整且保存至今的近海唯一一處明確可指的歷史遺產。這次,我們在如皋徐傢橋發現瞭唐代的古運河遺跡。”此次考古發掘領隊賀雲翱介紹道,自2019年10月起,南京大學和如皋市博物館聯合對如皋境內大運河重要支線運河──隋唐古掘溝遺址暨古通揚運河遺址區域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在如皋市如城街道緊靠古運河的徐傢橋段區域勘探發現一處南北長約90米(東段)至120米(西段)、東西寬約200米的古遺址文化堆積最為豐富。
歷時十月發掘 重現古代國際航線
經過近10個月的發掘和勘探,南京大學考古隊在徐傢橋遺址發現不晚於唐代的古運河河道,根據唐代開成四年(839年)日本遣唐使團中日本高僧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考古隊判斷此古運河河道正是隋煬帝時期開挖的“掘溝”,也是唐開成四年日本遣唐使團去揚州及長安所行走過的重要運河河道,與如東國清寺遺址共同構成瞭南通“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遺跡。
賀雲翱認為,“這次發現使我們構建瞭一個日本遣唐使從當時的首都長安、洛陽一直通過揚州,再通過如皋、如東後,穿越當時的東海抵達日本這樣的一條古代國際航線”。他說。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