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天河行舟,築夢天宮。過去6年裡,天舟“傢族”先後有6艘貨運飛船成功發射。在順利完成向太空輸送快遞任務的同時,不斷通過技術突破,滿足中國空間站更快、更高的送貨要求。一起回顧天舟“傢族”近年來成功輸送“太空快遞”的那些“高光時刻”。

  天舟一號:中國航天首艘貨運飛船

  2017年4月20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順利升空。本次太空快遞送貨之旅中,天舟一號首次在軌實施瞭飛行器間推進劑補加,天宮二號圓滿實施瞭中國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並開展瞭多次推進劑補加試驗。為中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掃清在能源供給問題上的最後障礙。

  天舟二號:實現全天候 全自主交會對接

  2021年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經過技術升級後,天舟二號已經具備全天候、全自主交會對接的空天應急快速響應能力。天舟二號是空間站工程建造階段的首艘飛船,物資上行能力達6.9噸,攜帶有足夠3名航天員在空間站駐留3個月所需的生活用品、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物資,以及用於天和核心艙補加的推進劑。

  天舟三號:生活物資翻倍 送貨用時更短

  2021年9月20日,隨著天舟三號發射成功,天舟傢族再添瞭一位新的“太空快遞小哥”。與天舟二號相比,天舟三號飛船攜帶的生活物資翻瞭一倍,可以滿足3名航天員在空間站駐留6個月的生活所需。而在“北鬥+激光雷達+視覺導航敏感器”的高科技手段支持下,天舟三號將貨運飛船與天和核心艙交會對接的用時由8小時進一步縮短到6.5小時,送貨速度進一步提升。

  天舟四號:空間站建造階段首發貨運飛船

  2022年5月10日凌晨,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的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天舟四號裝載瞭神舟十四號3名航天員6個月在軌駐留消耗品、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其中,蔬菜食品品種達到32種。此外,還增加瞭節日食品、獎勵食品、盲盒食品等新類型。打開盲盒可能意味著一個驚喜,這對於長期在軌駐留的航天員來說,也是調節心理狀態的一個方式。

  天舟五號:“太空快遞”兩小時達!

  2022年11月12日,天舟五號的成功發射,創造瞭一項世界紀錄,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實現2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可以極大提高我國的太空緊急救援能力,將大大縮短運輸時間,使運輸特殊鮮活試驗品成為可能。如果將該技術應用於神舟載人飛船,將大大減少航天員赴空間站的飛行時間。對於我國空間站的長期在軌運營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天舟六號:目前世界運貨能力最強飛船

  5月10日,天舟六號發射升空。天舟六號是新一批次的貨運飛船,研制人員在它內部結構上進行瞭改進,使得天舟貨運飛船的載貨能力從過去的6.9噸提高到瞭7.4噸。而在將推進艙由原來的8貯箱構型改為4貯箱構型後,進而擴大瞭貨物艙的容積,使天舟六號的貨物艙有效的裝載容積從過去的18.1立方米提升到瞭22.5立方米。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5月10日21時22分,搭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發射。這次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飛行任務。

  約10分鐘後,天舟六號貨運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之後,飛船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工作,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 田玉蓉:發射射前的準備過程當中,所有的動作一氣呵成,最後的飛行的結果也非常圓滿,入軌精度非常高,就是一次比一次高,創造瞭新的高度和精度。在這一發火箭,我們通過單機和系統產品優化,火箭的可靠性得到瞭進一步提升,從遙六(火箭)的0.985提高到瞭0.987。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裝載瞭神舟十六號和神舟十七號6名航天員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驗和試驗裝置等物資。為提高貨物運輸能力,本次任務天舟六號貨運飛船進行瞭優化改進,將貨運飛船發射需求由一年兩次優化為兩年三次,有效降低瞭運輸成本。此外,飛船還搭載瞭大連理工大學試驗衛星等項目。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責任總師 王增利:這發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這個新型的貨船的首次任務,因為這個貨船和以前的建造階段還是有一些變化。在後續的任務中,基本上以這發任務的這個貨船為基本型。將近30年,我們國傢無論是從航天發射還是航天測控,我們的能力都在不斷提高,從近地走向深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綜合計劃局局長 陳傑:後續我們要進一步降成本、提升能力。為此,我們將研制新一代的可重復使用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按照新的任務規劃,空間站將長期運行十年以上,每年實施一到兩次的貨運補給任務,兩次載人飛行任務與實現航天員的在軌輪換。同時,我們也還將培訓國際航天員來參加我們的聯合飛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