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傢莊市靈壽縣約1000畝茶園,為當地村民提供一條增收之路。(供圖/靈壽縣委宣傳部白雲飛)

  央視網消息(記者 徐輝):5月8日,劉秀珍正在采茶芽丟進竹簍,半山坡上成片的茶樹冒出嫩綠的葉子,茶園一側溪水潺潺。這片茶園並不在江南,而是位於太行山深處的石傢莊市靈壽縣南營鄉漫山村。

  2001年“南茶北移”在漫山村試種成功,“南方嘉木”打破不過黃河的“神話”,在位於北緯38度的太行山深處紮根。20餘年來,茶葉種植拓展至9個自然村,種植規模1000畝左右,年產值近千萬元,同時為當地村民提供瞭1000多個就業崗位。

靈壽縣南營鄉漫山村茶園。(供圖/靈壽縣委宣傳部白雲飛)

  漫山村位於靈壽縣城西北方向70餘公裡的太行山深處,劉秀珍和愛人帶著一兒一女生活在這個村子裡。

  山區土地稀缺,每人分約一畝地。因為地塊分散,無法機械化生產,灌溉也有難度。

  劉秀珍說,那時候村民們在貧瘠的土地上種土豆和玉米,“收獲後,留下自己吃的,剩餘的換成小麥,磨白面吃”。村民種地“靠天吃飯”,耕種幾畝土地隻能滿足一傢人溫飽。劉秀珍留在傢中種地、照看孩子,愛人外出務工,隻有在農忙時回傢幫著收莊稼,她傢的情況是大多數山村傢庭的寫照。隨著村裡種植茶園,劉秀珍的生活發生瞭改變。

  1998年,被稱為“太行種茶第一人”的張占義從南方引入茶苗試種,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2001年試種成功,實現“南茶北移”。從2001年開始,劉秀珍便在茶園工作,至今已20餘年。“每年4月初到6月底采茶期,我就和工友們采茶,其餘時間除草、施肥,每天工資70元,每年有七八千元的收入。”劉秀珍說。

  自從漫山村發展茶園種植後,劉秀珍和其他村民拿出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每畝每年1000斤小麥的市場價支付土地費用,這也是一筆收入。”村民不用再牽掛土地,劉秀珍和其他40餘名村民在茶園打工,經濟收入有瞭保障。“不用出村就能找到工作,我們就像城裡人一樣,每天按時上下班。”劉秀珍說。

  據靈壽縣翼展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志強介紹,漫山村茶目前種植茶樹達到100畝。王志強告訴記者,“南茶北移”最大的難點在於茶葉生長溫度的控制。“茶葉生長的溫度要控制在20℃—35℃,低於20℃、高於35℃,茶葉便停止生長。”為瞭控制溫度,茶園需要覆蓋塑料大棚,冬天則要雙層塑料膜保溫,防止茶苗凍死。夏季則要打開塑料膜,防止溫度過高。

71歲的張國慶在靈壽縣漫山村茶園炒制茶葉。(攝/靈壽縣委宣傳部白雲飛)

  靈壽縣農業農村局現代農業產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高慶發介紹,南營鄉是慈河發源地,天然無污染的溝域水系,形成瞭溫暖濕潤、雲霧繚繞的獨特小氣候,具備瞭茶產業發展的氣候條件。

  茶葉生長對土壤酸堿性要求比較高,需要酸性在6.6—7之間的弱酸性土壤。南營鄉一帶土壤為棕壤和淋溶褐土,質地疏松肥沃,PH值6.1—6.5。南營鄉海拔在350米—2150米,晝夜溫差大,茶葉樹不易長蟲,無需打藥。在這種氣候下,茶葉生長慢,有充足的時間積累養分,茶葉的氨基酸、茶多酚等成分的含量高。

  好水、好土、好氣候生產出瞭高品質的茶葉。高慶發說,經國傢茶葉測定部門檢測,南營鄉種植出來的茶葉屬低堿茶,咖啡堿的含量僅2.8%,茶多酚含量19.2%,氨基酸含量為5.7%,屬於上等綠茶,這裡也被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發展中心審核認定為“中國優質茶葉示范基地”。

  談及下一步的發展規劃,靈壽縣南營鄉黨委書記胡延衛介紹說,將會圍繞茶葉種植繼續加大幫扶措施,協調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服務,加快建成的團泊口直播基地,將利用直播帶貨等形式推動茶葉銷量繼續提升。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