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

  作者:王春麗(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區域經濟、農業經濟等領域。)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一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問題。當前,全球經貿形勢和糧食供求格局發生較大變化,持續維持糧食豐產豐收、保障國傢糧食安全面臨更大壓力和更多挑戰。

  廣大時代青年積極投入“三夏”生產,將其所學所長運用到農業一線,在廣袤的土地上揮灑青春汗水,這不僅是順應時代需求,把青春奮鬥融入黨和人民事業的完美呈現,也是勇於探索創新、建功新時代的生動體現,他們正在以自身的精神風貌鋪就新時代新青年的壯美畫卷。

   躬體力行,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添磚加瓦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國傢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至關重要。夏收夏種時間緊任務重,受疫情防控、天氣多變等多重因素影響,“三夏”生產作為關乎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又一次考驗全國人民的應對能力。關鍵時刻見真章,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挺身而出、沖鋒在前,以多種形式參與“三夏”生產。當代大學生、青年知識分子具備開放的意識和包容的品質,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以積極踴躍的姿態奔赴祖國各地。無論外在形式如何,他們的內在動力隻有一個,那就是自覺擔當重任,深入基層一線,用智力和活力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添磚加瓦。

  不同的時代,青年人有著有不同的使命。應對糧食安全和“三夏”生產的需求,當代青年人有的直接參與“三夏”生產實踐,幫助群體開展夏收、夏種、夏管的具體活動;有的運用科技手段為“三夏”生產提供技術支持,確保“三夏”工作快速推進、提高“三夏”工作效能;有的利用專業技能培育優質高產作物品種,用知識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當青年奮鬥的步伐加速向前邁進,高畦降漬種植技術、大數據精準助農平臺、生態無人農場等新技術新手段不斷湧現,富有生命力的創新技術正在給傳統的田間地頭帶來更多希望、更多收獲。平凡鑄就偉大,夢想成就現實。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以實踐為師、躬體力行,在希望的田野上綻放出絢爛的青春之花。

   過硬本領,是青年立足農業的底氣

  知識引領創新,創新帶動生產。將先進科技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2021年國務院發佈《“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完善經營機制,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農牧漁業發展水平。中國青年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在新時代自覺肩負起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偉大重任,在農業生產中更應發揮自身優勢、勇當開路先鋒,奏響科技創新的時代最強音。青年一代崇尚科技創新,農業農村便大有可為;當青年掌握的科學知識與農業生產的現實需求碰撞交融,一個個科技下鄉、創業助農的生動故事便串成一道亮麗風景線。農業生產沒有假把式,隻有真功夫,過硬的學問本領是當代青年強國興業的底氣,在學習中成長,在實踐中磨礪,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將科技助農之路拓深拓寬拓實。

  學以致用,學以明志。在科技助農的征途上,我們真心希望廣大青年知識分子繼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傢”,以紮實的學術積累和不懈的實幹精神,通過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等方法手段,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創新對農業生產的引領帶動作用。

  科技賦能農業生產,平臺資源不可或缺。如今,“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助農社會實踐活動等正在為青年人才奔赴鄉村搭建橋梁,青年人才有更多機會在科技強國、助農興夢的舞臺上實現抱負、施展才華。我們也呼籲社會各界幫助這些有志青年,為他們提供更多平臺和渠道,讓他們能全身心投入農業發展,培育多元化的服務模式,拓展多渠道的成果轉化,將更多數字科技和人工智能引入農業生產,以先進理念和前沿技術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為農業提質增效提供更多可能。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