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陈辉】
近日,一篇题为《香港假HPV疫苗事件中介:保险代理人的‘灰色兼职’》的报道引起社会关注:一群在香港接种假HPV疫苗的接种员发现接触了疫苗代理机构 其中,除了内地的私人中介机构外,香港也有保险代理机构。 一位香港保险代理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来港购买保险的内地客户中,“七八个客户中就有一个预约了HPV疫苗”。 提供预约服务...
去香港买保险曾经是中产家庭配置财富的一种方式。 如今,频频曝出的安全隐患不禁让人感慨——昔日备受追捧的香港保险,正在慢慢跌落神坛。
早在2010年至2016年,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费规模就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这个火热时期恰逢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周期。 客观地讲,与1990年代接触保险的早期客户相比,这些用户的保障意识和风险意识有所提高。
这些群体青睐香港保险有特定的原因。
首先,低保费是一个关键因素。 据金融机构统计,香港人口平均寿命为85岁,内地人口平均寿命为75岁。 从平均来看,内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所以保险公司给的保费标准会高一些。 高的。 相比之下,香港的保费显得便宜。
同时,一般情况下,香港保单还具有抗风险能力强、投资回报率高的优势。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香港是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区域保险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美元产品配置,美元通胀率远低于其他货币。世界。 因此,对于想在资产配置上投资美元产品的人来说,购买香港保险是一个非常划算的选择。
以英国保诚公司的“君生”长期储蓄产品为例。 投资者只需在投保的前五年每年固定本金投资12,727美元,日后便可获得可观的收益。 高达7.13%,相对于内地保险不超过4.025%的收益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此外,内地保险公司会设定超出体检要求的最高保额。 体检的保额通常超过内地保险公司的保额,这也算一个优势。
尽管有上述优势,香港保险的潜在风险也值得关注。 先说一个最实际的问题:在保险这件事上,由于香港保险条款设计复杂,很少有客户能仔细考虑条款。 此外,商业牟利导致香港保险代理人野蛮成长,导致一群不专业、对香港保险不够了解的人把产品卖给一群客户也不了解市场。 这种野蛮的增长引发了很多问题,让老百姓久听保险都会脸色发白。
由于拒赔事件不断发生,加上监管政策收紧,2016年成为香港保险业发展的转折点。 此后保费规模明显回落,内地投资者逐渐回归理性。 中国保监会也对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保险发出风险提示。 同年10月,银联发布《境外保险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合规指引》,规定境内居民境外消费涉及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 银联卡可用于支付活期账户保险,最高限额为5000美元。 其他险种,严禁使用银联卡支付,不方便购买大额保单。
除支付外,外管局还规定与境外保险相关的资金(旅游意外险等少数情况除外)不得通过支票兑现、电汇等方式提取。 个人在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回报分红保险,都是金融和资金交易。
因此,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直接让退保理赔成为一件麻烦事。 毕竟,大多数客户在理赔或退保时仍然使用支票付款。 但是,此类保险支票不能在内地银行兑现。 客户通常要到有香港户口的银行取现。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加上我国大力推进反洗钱草案,地下大额保单藏不住,普通港保单的操作也越来越繁琐,规模越来越大。香港保险业自然继续下滑。
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个曾经被媒体报道过的故事:
2015年5月,陈飞(化名)通过妻子的同事和兼职保险代理人(某市大学教师)在香港购买了保诚的“危疾终身人寿保险计划(保额美元)” ——附加免费10年重疾险(保额3.5万美元)”,该保单于2015年8月27日生效,每年保费4875美元,缴付20年。
在媒体和金融行业工作多年的陈飞,一直研究的是保险。 “当时觉得保诚的产品涵盖了很多疾病,而且涉及很早的癌症,考虑到美元处于强势周期,觉得这个保单很合适。”
自从父母双双死于癌症后,陈飞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身体检查。 2018年,陈飞发现自己的胸部右中肺有一个磨玻璃结节(之前的肺部检查没有问题)。 进行了肺叶切除术,实验室检查显示测量为 2 毫米的 0 期原位癌。
出院后,陈飞整理了自己的健康资料,与保诚协商理赔事宜。 没想到保险公司回复说本案不理赔。 原因是保险公司获悉,陈飞2012年8月10日体检显示右外耳道栓塞、咽炎、双眼弱视、轻度脂肪肝; 显示高于正常体重指数、痔疮、鼻炎、肝血管瘤和甲状腺结节。 由于之前签署的人寿保险申请书中均未申报上述信息,理赔被拒,保单被取消。
如果换成一个“深耕传媒金融行业多年”的患者,普通人被“忽悠”的处境就更可想而知了。 细想起来,香港保险还存在以下潜在的风险问题:
1.监管区别
香港保险业监督局(以下简称“保监局”)依法对香港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履行监管职责。 香港保险受香港保险法保障,遵循“最高诚信原则”。 在香港购买保险的健康披露问题非常开放,例如“在过去五年中,您是否遭受过上述未提及的意外或疾病?” 您知道的所有重要事实都应该告诉保险公司。 如果不明确告知,日后理赔时被保险公司发现,会以投保人不诚信为由拒绝理赔。
在内地,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依法对境内保险公司履行监管职责。 国内保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护,遵循“如实告知原则”。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在健康告知中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 不问你,就算你有问题也不必回答。
换言之,当保单发生法律纠纷时,在香港购买的保单受香港当地法律管辖,若发生纠纷,将按照香港法律执行,且大陆的法律不能干涉。 例如,根据中国法律,一个人失踪满2年就可以认定为死亡。 但在香港,判断死亡需要7年。 又如在香港购买的保险,在内地不具备避税避债功能。 如有争议,可向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投诉,但最高只适用100万港元,大额保单无法办理。
2、外汇风险
长期来看,港元汇率在7年内从1.2跌至0.8,相当于保单损失了40%。 短期收益虽然高,但长期是亏损还是盈利就不好说了。 同时,还要看到汇率政策的影响。 2017年1月,汇率政策进一步收紧,个人境外资产配置范围继续收窄。 受汇率波动影响,外币理财收入明显低于内地存款理财收入。
境外结算 在香港购买保险,以美元或港币结算时,需要在香港办理银行卡,因为保险期限长,日后会有货币兑换的风险。 而且,个人境外购属于金融、资本项目项下交易,目前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开放,存在一定风险。
3、安全隐患
香港保险市场化程度较高,对示范红利没有明显要求。 大多数产品通常使用 6% 进行演示。 不过,香港保监会主席也明确表示,模拟收益不得超过9%。
由于跨境服务的保险期限较长,购买保险后可能会出现服务代理人流失的情况。 内地去香港投保,如果不了解香港的法律或保险条款,会带来很大的不便。
更重要的是,香港保险没有像内地保监会那样的最低保障设置。 有关部门允许保险公司倒闭,这意味着一旦倒闭,投保人很可能血本无归。 另一方面,内地保险公司必须按规定存入保险保障基金,由中国保监会管理。 如果保险公司依法破产,这笔基金可以使投保人损失不到保险金额的10%。
近期传闻香港安盛保险流失数亿客户,导致数百内地客户集体维权,是因为香港安盛没有对投资者进行专业资格审查,部分投资者投资远低于投资底线专业投资者必须在损失中吸取教训。
4. 医疗制度差异
香港保险的重大疾病产品适用于内地指定的三级医院。 在保险合同中,您必须确认您所在城市的哪些医院是香港保单认可的相关定点医院,否则理赔是否被认可是不确定的。
通常,在内地医疗费用中最大的是杂费,而在香港最大的费用是手术费。 在香港的医疗保险方面,手术费用的限额比较高,但是内地的医疗费用的限额比较高。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内地治疗,如果在香港报销,即使用光全部金额,也未必够用。
投保时医疗互认简单,但后期大额理赔可能需要香港鉴定,涉及两地医疗诊断互认。 因此,如果大陆投保人在不了解后期理赔的情况下,盲目购买香港保险,万一出了问题,会很麻烦。
5.重大疾病定义风险
甲状腺癌是目前内地重疾险中赔付率最高的。 可以说,一半的重疾理赔都是因为它。 甲状腺癌是所有严重疾病中最不可怕的。 很多人最早在体检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而且早期发现的治愈率非常高,术后很快就可以重返工作岗位。 不过,香港危疾保险的危疾部分并不保障甲状腺癌级别或以下,有的公司只承保轻度疾病。
6、时间成本风险
香港保险的服务便利性不强。 理赔时,可能需要多次赴港参与鉴定、提交资料。 如果数据丢失,通信成本将进一步增加,理赔将变得更加繁琐。
此外,保险单的保险期限较长。 由于两地相隔,如果长期没有与代理人联系,理赔时保单信息可能不清楚,保险代理人也随之流失。 需亲自赴港办理相关事宜。
当然,尽管存在这些风险,笔者关注的是,今年2月,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北京会见香港保险业监督专员梁智仁,并签署了《中国保监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监会关于制定监管制度等效评估偿付能力框架协议此举标志着中国保监会正式承认香港保险在内地的地位,也标志着香港保险在内地合规经营迈出了第一步,在不久的将来,内地客户将逐渐对香港保险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选择上也会更加理性。
不过,对于不打算在香港长期居住的内地居民来说,选择内地保险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随着时代的进步,内地的保险业会越来越发达。 应该看到,国家已经开始修订新的《重大疾病保险定义》,进一步规范内地保险市场,实行双重备案,保护消费者权益。 因此,我们有理由对未来感到乐观。
編輯:碩谷新聞聚合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