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至8月30日,北京市銀杏公益基金會與映畫廊合作,在798藝術區映畫廊空間推出“非凡普通人—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攝影展。本次展覽展出作品200餘幅,展現瞭12位銀杏夥伴在環保、教育、民族文化、社會創新等領域各自生活與工作的身影,由知名攝影師王身敦(Andrew Wong)先生拍攝。

非凡普通人—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

The Uncommon Common People: Changemakers in China

策 展 Curator | 那日松 Na Risong

開 幕 Opening | 2020.08.22 3:00pm

展 期 Duration | 2020.08.22 - 08.30

地 點 Venue | 映畫廊 Inter Art Center/Gallery, 798 Art Zone Beijing

本次攝影展源於5年前高原上的一次相遇。

2008年著名新聞攝影師王身敦先生從攝影記者成為獨立攝影師,開始《漫遊中國》項目的拍攝,用鏡頭“看中國老百姓過日子”,做一個記錄中國社會變遷的個人項目。

2015年銀杏基金會成立,致力於尋找、激發、連結具有社會創業傢精神的行動者。其中“銀杏計劃”是基金會的核心項目。參加項目的夥伴被稱為“銀杏夥伴”,是一群在中國本土長期從事一線公益事業和社會創新的人。他們站在發現社會問題的最前沿,不斷地探索解決方案。

2015年,當銀杏基金會同事去拉薩考察銀杏夥伴候選人的時候,巧遇瞭王身敦先生。隨後大傢發現彼此都在關註解決社會問題的人。回到北京後,大傢才發現竟然在一個樓辦公。

此後,一場長達5年的拍攝行動開啟瞭。王身敦先生通常會花一周左右的時間跟拍一位夥伴:以紀實攝影作品記錄在不同領域裡銀杏夥伴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用影像的方式呈現出銀杏夥伴們的行動。

這個平實的記錄過程,不僅為銀杏夥伴們留下瞭珍貴的瞬間,而且給瞭他們信心和支持,風姿花傳。影像記錄瞭銀杏夥伴的工作,更傳遞瞭他們的精神。攝影作品流露出的力量,美感與感性瞬間,完全來自夥伴們。我是負責傳達的信差。

—— 王身敦

2019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瞭我們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也讓我們看得更加清晰:在這樣一個大時代,所謂“公益”不再是拾遺補缺,而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重新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重要和珍貴?這些價值怎樣落實在我們生活的細節中?怎樣融入到新的社會結構制度和規范中?我們需要學會腳踏實地的去面對自己和身邊的挑戰,需要學會面對不確定性,敢於去創造可能性。這也是本次“非凡普通人攝影展”想要呈現的。

以下為部分展出照片和照片背後的故事:

母親為女兒戴上頭飾,母親眼中女兒的美是無可替代的

攝影:王身敦

拉薩城關區社區A

德慶玉珍為社區低收入傢庭的孩子進行學業輔導。

攝影:王身敦

蝴蝶之傢是國內第一傢為重癥孤兒開展安寧療護、舒緩護理和臨終關懷的專業護理機構。十年裡,蝴蝶之傢陪伴瞭214名兒童,其中有114名兒童接受瞭臨終關懷。38名兒童被傢庭收養。

小姑娘是蝴蝶之傢的“福娃”,她長的實在是太可愛瞭,但是因為病情,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她都是在白天睡覺,晚上整晚的哭鬧。在藥物的幫助下, 終於她的生物時差被調整瞭過來,身邊的護士看著孩子白天都能神采奕奕的小樣子,欣慰的輕拭淚水

攝影:王身敦

蝴蝶墻上貼滿瞭歷年的孩子的照片

巨大的彩虹上面的小蝴蝶們是已經飛入天堂的孩子們

攝影:王身敦

尼瑪翁堆,出生在四川甘孜,現居西藏拉薩。出生後3個月因疾病失明,自小由爺爺奶奶撫養成人。後來,他到“西藏盲童學校”讀書學習,並有機會出國留學,也讓他意識到除瞭誦經,還有學習和工作的可能。學成歸來,尼瑪翁堆回到“盲童學校”,擔任瞭英語老師、校長等職務。將近20年的時間,西藏盲童學校為150位盲童提供必要的基礎教育和創業技能培養。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看不見,很可憐。其實事實可能不是這樣的,我認為,目盲是我的特質,不是我的缺陷。“尼瑪翁堆說。

2017年9月,尼瑪翁堆是西藏拉薩盲童學校的校長,正在辦公室。

攝影:王身敦

西藏盲童學校裡的孩子,極度弱視

隻有在極近的距離才能看到一點點

攝影:王身敦

讀研究生期間的一次志願活動,讓馬彥偉與阿拉善結下不解之緣,並在畢業後選擇紮根在這裡過“農夫生活”。他帶著新農人團隊用生態農業的方式,改良荒漠化的農業土地。很多人容易把農村或農場浪漫化,但其實並不容易。馬彥偉說:在田地裡辛苦不說,也要考慮市場銷售等現實問題。當然,生活在大自然裡,還是比較幸福的。

做一個試驗,征集瞭10個小米手環,想測試一下阿拉善牧區的羊一天能走多遠。正在給羊綁手環,後來看到數據是:每天不止一個馬拉松

攝影:王身敦

秋天時,牧民們需要多打一些草,在冬天時給小羊補充飼料。我們在沙漠裡割完蘆葦,正在裝車。

攝影:王身敦

2016年開始,裘水妙和她的同事開始在安徽啟動閱讀項目。以縣域為單位,在學校建立班級圖書角與閱覽室。

為什麼要做圖書角?書能自由開放,自由開放書又是為瞭什麼?孩子可以自由閱讀。什麼是真實發生的閱讀?孩子喜歡看什麼書?他們讀瞭什麼,喜歡/討厭讀什麼,為什麼?他們遇見瞭什麼困難?我們如何去支持它們?帶著問題,裘水妙走訪瞭一個又一個學校,她稱自己是一個站在孩子面前,清除閱讀障礙的人。

安徽六安市某小學。我們鼓勵學校在走廊,在過道裡打造瞭開放書吧,就在幾分鐘前,小凳子上坐著閱讀的孩子們

攝影:王身敦

項目人員從書架裡抽出一本書,請閱讀過、讀完的小朋友舉手。如果一本書隻有十幾個人或者更少的人看,那就得說明遇到柵欄瞭——攔住瞭孩子們的閱讀,我們得找到是哪個柵欄。

攝影:王身敦

我們很高興,通過此次攝影展呈現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被看到的“非凡普通人”的影像,他們守護一方土地,一種文化,一個社區,一個特殊群體。每一個人做的事情都不大,但感覺是連著很多東西。同時我們更相信,看到這些影像的人,可能會感到一種超越日常的,甚至被激發的東西。未來,當AI代替很多人的工作,我們將更加清晰地感到“人”不是一個個“理性經濟人”,而是多維度多需求的人。那麼我們會”開啟“怎樣的時代呢?也許這些正在進行的努力和行動,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通過鏡頭被記錄下來的12位銀杏夥伴:

破除荒漠化治理困局的馬俊河(2011屆銀杏夥伴)

實現生態保護與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馬彥偉(2014屆銀杏夥伴)

為西藏視障兒童提供服務的尼瑪翁堆(2015屆銀杏夥伴)

推動鄉村兒童閱讀教育的裘水妙(2015屆銀杏夥伴)

用信息技術引導垃圾分類的汪劍超(2016屆銀杏夥伴)

致力於民族手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韋祥龍(2016屆銀杏夥伴)

用社會企業方式傳承和建設傳統文化的此裡卓瑪(2016屆銀杏夥伴)

為邊緣青少年提供性別教育與思維教育的德慶玉珍(2017屆銀杏夥伴)

為貧困藏牧民提供就業技能培訓的更確木蘭(2017屆銀杏夥伴)

通過打造社會實踐共同體探索鄉村教育的璐瑤(2018屆銀杏夥伴)

傳承納西族東巴文化和推動自然鄉村發展的和繼先(2018屆銀杏夥伴)

運營兒童臨終關懷機構蝴蝶之傢的符曉莉(2018屆銀杏夥伴)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