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于眼底图像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评估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
为了促进和规范基于眼底图像评估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这一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体检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专业指南,结合相关研究证据,经多次会议讨论,制定了《共识》。
《共识》旨在指导相关机构、广大医务人员和卫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推广并正确使用这一新技术,促进心血管病的人群预防工作,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提高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眼底图像+AI:心血管发病风险评估的关键突破口
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我国居民的第一杀手。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2020年我国农村、城市地区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分别占总死亡的48.0%和45.9%,加强心血管病防控刻不容缓。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指出,要提高心血管病等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强化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按规定纳入诊疗常规,在医院就诊人群中开展心血管病机会性筛查。
《共识》介绍,传统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方法需要事先采集血压、血脂等健康相关信息,之后应用回归模型计算得到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与传统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方法相比,基于眼底图像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评估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方法具有即时、无创、易操作、成本低等优点。
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共识》发布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教授指出:“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是心血管病预防工作的重要基础,但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困难,如何利用新技术使这项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利用眼底图像和AI技术是一个关键突破口。”
参与共识起草或审阅的专家还包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霍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马长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蔡军教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魏文斌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曾强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兼智慧医疗专委会主任班晓娟教授等40余名来自心血管、眼科、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专家。
《共识》核心内容速览
《共识》在技术的适用场景、适用对象、适用频率、适用眼底图像、人员培训、评估流程与结果解读等方面给出了应用建议。
(一)适用场景
建议但不限于在以下场景采用基于眼底图像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技术:
1.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用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
2. 在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机构等机构用作体检项目,可作为是否建议增加或减少相关检查指标的依据。
3. 在各级医院心内科、神经内科、全科、高血压科、内分泌科等科室用于辅助开展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访管理。
4. 在各级医院眼科用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机会性筛查和转诊依据。
(二)适用对象
适用人群:未曾发生心血管病的成年人。
不适用人群:
1. 任何原因无法获得合格的彩色眼底图像,如患有精神疾病、屈光间质浑浊(角膜葡萄肿、严重白内障、玻璃体积血)或先天性小瞳孔等。
2. 对光过敏,正在接受光动力治疗、正在服用导致光敏感药物或因其他原因无法承受光线刺激。
(三)适用眼底图像
本共识所讨论的眼底图像是指可见光彩色眼底照片,可通过免散瞳眼底照相获得,并符合以下质量要求:
1. 视场角≥30度。
2. 眼底有效区域的最小外接正方形边长≥1024像素。
3. 无曝光过度、曝光不足、失焦模糊等问题。
4. 能够观察到视盘、黄斑和上下方视网膜血管弓。
详情参照《远程眼科单张眼底像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适用频率
由于这一技术具有无创、便捷的特点,目前不对其检测频率做特别规定。可参考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相关指南中对发病风险评估频率的建议,并结合被测者和支付方的意愿以及实际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决定。
(五)人员培训
采用眼底照相进行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的操作者须接受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至少包括:眼底照相机操作、眼底图像质量评价标准、AI软件操作方法、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意义及其主要干预措施、评估结果解读等。
(六)评估流程与结果解读
第1步:拍摄眼底图像并输入软件。被评价者接受免散瞳眼底照相,且获得质量合格的双侧眼底图像后,将图像传输至基于AI模型开发的软件。
第2步:软件给出评估结果。基于眼底照相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软件的输出结果应包括:(1)绝对风险,如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以百分数表示。(2)发病风险等级,如“低危”、“中危”或“高危”。(3)相对风险,以倍数来表示。(4)有数据时,应给出与既往评估结果的对比。
第3步:解读评估结果。(1)说明发病风险的准确含义,如 10 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是指被评估者自评估之日起未来10年内发生冠心病或卒中的总体风险。(2)说明划分发病风险等级的依据和具体阈值。国内心血管病相关指南一般将10年内发病风险
第4步:参考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相关指南提供医学建议。对评估结果为低危的人群应建议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随访观察。对评估结果为中危或相对风险较高的人群应进一步询问其是否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应推荐其测量血压、血脂、血糖等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做出有针对性的生活方式干预建议,加强随访(至少每年1次)。对评估结果为高危的人群应进一步明确高危因素,并在医师指导下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启动药物治疗。相关内容参考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最新防治指南。
作为医疗人工智能的领军企业,同时也是全球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和先行者,鹰瞳科技(Airdoc)支持了该《共识》的制定,并将在后续持续推进《共识》及相关技术的普及推广,服务于广大人群,助力实现心血管病的早防早治。
随着眼底照相技术的普及和 AI 技术的发展,基于眼底图像评估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技术将不断完善进步,更加准确、可靠。未来在更多研究证据的支撑下,基于眼底图像评估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技术不仅可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与门诊机会性筛查,还可能用于个体心血管病预防干预措施有效性的监测评价与反馈,以及心血管健康的日常监测等。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