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萍 实习生 姜伊菲
编辑/徐旭
图片/21图库
“在最后即将一锤定音之际,国家医保局的专家们很动容地向我们问了一句:希望你们企业再给患者让两分钱。”参加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的博锐生物副总裁高明旭回忆谈判过程时称,国家医保局确实在积极努力为患者争取更多的利益。
对于国家医保局的此举,高明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企业非常认可,同时,在谈判过程中,企业也能够感受到国家医保局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力度。此次谈判没有了以往竞价环节的火药味十足,对创新型药物更加宽容和友好,也不是“价格越低越好”的单纯砍价,而是希望实现医、患、企多方共赢。最终,博锐生物1类创新药泽贝妥单抗注射液安瑞昔®成功通过谈判进入了2023年的医保目录。
博锐生物CEO王海彬博士表示,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所有医疗机构愿意配合国家政策落地,让政策红利真正受益到患者身上。据了解,在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 有25种参与谈判的创新药,其中有23种成功被纳入目录,显示出高达92%的成功率。1月1日开始,共有126种药品新增进入医保目录。
梳理可以发现,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推动医、患、企的多方共赢局面,尤其是2023年发布了多个政策文件或改革举措,包括完善“双通道”政策以及《关于促进同通用名同厂牌药品省级间价格公平诚信、透明均衡的通知》等,让药价跨入了“省际公平时代”。
不过,多位药企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确实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即使药品已经获得了医保目录的准入,但由于医院的采购流程复杂、药品品种有限制以及医院对新药的审慎态度,使得新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很难迅速进入医院的药品供应链。此外,医院的药事会议通常决定了哪些药品可以被医院采购。
另外,虽然有如上提到的“双通道”政策,但是对企业而言,仍面临多重困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创新药进入“双通道”药店和进院,产品的市场推广效果差异明显。处方权在医院的医生手上,处方无法向药店流转,导致“双通道”不能正常运转。
“2分钱”
“唇枪舌剑”“反复议价”“灵魂砍价”……这些可能是社会对国家医保谈判的印象,药品大幅降价进医保目录是常规操作。谈判桌前的专家们实际也为了让患者用上更多高性价比的药品,确保医保基金的每一分钱花得更值。
不过,梳理可以发现2023年,100个续约药品中,70%的药品以原价续约;31个品种因为销售额超出预期需降价,平均降价幅度仅为6.7%。谈判成功的23个目录外创新药,价格平均降幅也比整体水平低4.4%。
2023年的目录调整从评审到谈判,全流程对创新药进行了倾斜。在评审环节,坚持支持创新药优先纳入目录的做法,组织专家对药品创新程度、临床获益进行分级评价,使药品的创新优势能够转化为准入优势。
王海彬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博锐生物是第一次参加国家医保谈判,但能够感受到国家医保局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在持续加大。据了解,在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中通过初审的1类新药共30个,其中生物制品5个、化药21个、中药4个,获批2023年进入医保的品种共57个,其中1类新药15个:生物制品3个,化药12个;从调整结果看,25 个创新药参加2023年医保谈判,谈成23个,成功率高达92%,与整体水平相比,成功率高7.4%。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王海彬表示,国家医保局的专家们也是与企业进行协商式探讨。“我们原本是30分钟的时间,但最终谈完花了72分钟,我们团队共进出7次外场商量每一轮的价格,最后也达成双方都认可的价格。博锐生物的泽贝妥单抗注射液安瑞昔®是2023年上半年获批的首款国产自研靶向CD20的1类创新型生物制品,我们希望通过进入医保通道让更多的患者快速获益。”
据了解,泽贝妥单抗注射液安瑞昔®适用于CD20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于2023年5月17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各项研究结果均表明,和一直以来普遍用于治疗DLBCL的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相比,泽贝妥单抗注射液安瑞昔®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在两药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相当的情况下,安瑞昔®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潜力和更高的完全缓解率,临床疗效更优,有效数据都占据优势。同时,头对头研究结果表示,相比于同类CD20单抗,泽贝妥单抗注射液安瑞昔®完全缓解率提升11%(77% vs. 85%),并且没有明显增加毒副作用。
《2022中国淋巴瘤患者生存质量白皮书》中指出,淋巴瘤患者治疗总费用平均为16万元,自费支出平均为13万元,有5.6%的淋巴瘤患者全自费治疗。因此,进一步提高淋巴瘤治疗药物的医保覆盖率,对于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提高淋巴瘤治愈率至关重要。
“我们就是希望让患者能够用上药。非霍奇金淋巴瘤每年新增数万人,对许多人来说,药品可及性或者可获得性不足。所以从一开始,我们的团队便认为医保是必须要进的。更高的药品价格和只能让一小部分患者用药不是我们开发CD20的目标和出发点。”高明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在谈谈判过程最后时刻,专家表示希望代患者让企业再降2分钱。
在经历了此次谈判后,王海彬强调,“生物医药不只是生物医药行业,而是一个大的健康产业,无论对国家、对社会或者对我们个人健康而言,都是非常大的,因为这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带来的产物。为了完善大健康产业链战略布局,一方面希望国家出台更多政策支持,鼓励我们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企业方更希望把产品做好,让企业能够做大做强。”
泽贝妥单抗注射液安瑞昔®是我国本土创新药加速进入医保的缩影。近年来,为支持我国医药创新发展,国家医保局采取多种鼓励措施,如建立覆盖申报、评审、测算、谈判等全流程创新药支持机制。
同时,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周期缩短。国家医保局建立适应新药准入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调整周期从原来最长8年缩短到1年,将目录准入方式由专家遴选制改成企业申报制。新药获批上市到进入目录的时间从5年多缩短至1年多,80%的创新药能够在上市之后的两年内进入医保药品目录。
此外,为完善创新药发展的谈判和续约规则,国家支持部分药品出海,按照企业自愿的原则,对一部分药品实行谈判价格保密。在落地实行的新版医保药品目录中有230个谈判药品实行了价格保密。
打通“最后一公里”遇路障
事实上,国家医保目录经过6年连续调整,已累计新增744种药品,目录内糖尿病治疗用药从41种增加到82种;肿瘤靶向用药从0个增长到74种。截至目前,累计为患者减负超6000亿元。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指出,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更侧重于参保人获益程度高、临床需求比较大的药品,将它以合理的价格纳入到国家医保药品的目录中来。
值得注意的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只是让患者“用得上、买得到”药品的第一步,而“进院难”成为谈判药品落地使用最后一公里的一大“路障”。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分析,完成医保国谈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续还涉及地方发文、药品挂网、药品进院以及医生开放等环节,国谈药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一直在路上,因为整个链条中的障碍需要逐个突破。
RDPAC市场准入高级总监李京帅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从2021年国谈药品落地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底,多数国谈肿瘤药的重点医院进院率约20%-50%,药品上市需要在重点医院建立临床的认知,然后才能扩大推广,如果从全国3328家三级医院来看,进院率约2%-14%,多数低于10%,个别超过20%。
创新药“进院难”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一方面,以各级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会受用药总品种数量的限制。医院药品数量过去一直由国家卫健委统一规定,三级综合医院原则上药品总数不超过1500种,三级专科医院不超过1200种,二级综合医院不超过1000种,二级专科医院不超过800种。2019年以前国家将三级综合医院原则上不超过1500种药品作为医院等级评审的指标之一。随着国谈药品逐年增多,药品的进院需求也随之增多,然而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存在总量限制,导致新增国谈药品进来,必须挤出相应数量的旧药,而调整不及时就会造成新药“堰塞”的情况。
另一方面,医院药事会的召开频率和节奏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药品的进院。2004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医院要建立药事管理委员会,作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主体,规范医院合理用药。其具体工作包括制定规章制度、用药目录管理、新药引进管理、药品使用管理、药品质量管理、不良反应管理、合理用药管理等。一般而言,药事会会议的召开属于医院内部的活动,需要结合医院临床使用等情况做出决策。然而,受品规数量、价格等因素以及临床使用习惯等限制,不少医院都存在药事会召开不及时、不固定的情况,导致药品不能及时进院。
此外,临床对药品需求程度、医院自身成本考虑、同类药品的竞争、费用支付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保改革后创新药“进院难”的“阵痛”。
为清除“最后一公里”路上的路障,力推创新药进院,国内多个省份已开始出台相关针对性改革政策。
2023年7月,广东省卫健委发布《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目录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放宽医疗机构配备药品限制,删除了2012年版“三级综合医院原则上不超过1500种,三级专科医院原则上不超过1200种,二级综合医院原则上不超过1000种,二级专科医院原则上不超过800种,其他医疗机构原则上不超过600种。”在药品总品种数量方面删除限制要求。
除了删除药品数量限制外,征求意见稿还围绕药品供应保障有关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明确提出药事会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必要时随时召开,并进一步畅通国谈药品进医院的渠道。
随后2023年12月2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 年)》的通知,明确对各级医院的用药目录品种数不设数量限制,推动目录药品落地。
通知明确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应在《上海药品目录》发布后1个月内,及时召开药事会议,充分考虑新增药品(特别是谈判药品、竞价药品)及调整适应症药品的临床应用,合理优化本院药品用药目录,做到“应配尽配”;新增谈判药品、竞价药品实行预算单列,前三年不纳入医院医保总额预算。第四年按规定纳入总额预算测算基数范围;对各级医院的用药目录品种数不设数量限制,各定点医疗机构不得以用药目录数量、“药占比”等为理由限制创新药的配备、使用。
然而,对于能否彻底打通“最后一公里”,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有药企政府事务负责人指出,首先是要解决药事管理委员会主审的责任及风险问题,因为审核简化了程序;三级公立医院考核指标(国考)问题,对于国谈药品使用的金额不能剔除计算,还会影响三级医院考核指标成绩,如医疗服务技术型收入占比等。
而就当下炙手可热的“双通道”等一系列政策,试图解决谈判品种“进院难”问题,国家医保就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谈判药品供应保障范围,与定点医疗机构一起,形成谈判药品报销的“双通道”,努力提升药品可及性。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创新药进入“双通道”药店和进院,产品市场推广效果差异明显。“一方面,院外处方程序麻烦,医生往往对院外药处方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患者对院外购药有所担心。此外,一些医疗机构在‘双通道’政策开通后,更倾向通过药店供应药品,对谈判药品的引进持更加保守态度,形成恶性循环。药企依然是在进入每个省份的时候都要单独有人去跟进,而且部分医疗机构‘双通道’可能还涉及‘药占比’,并不愿意处方外流。”一位药企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