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歲,被確診為罕見的范科尼貧血。
5 歲,接受瞭世界首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正如馬特•法羅自己所說,「我經歷的事情超乎大多數人的想象」。
突如其來的噩耗
1985 年,年僅 2 歲的馬特在一次檢查中首次被發現全血細胞減少,同時醫生還註意到他的一系列身體異常,發育遲緩、左手多長瞭一個手指、左腎缺失並伴有尿道下裂。不久後,洛克菲勒大學用二環氧丁烷對他的血液細胞進行瞭檢測,最終確診為范科尼貧血[1]。
根據《范科尼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傢共識》介紹,范科尼貧血(FA),是一種遺傳性骨髓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先天性軀體發育異常、進行性全血細胞減少和惡性腫瘤發生風險顯著增高。罹患疾病後,急性髓系白血病發生危險增加約 700 倍,未進行移植治療的 FA 患者 40 歲時約有 50% 發生骨髓增生異常腫瘤或急性髓系白血病[2]。
FA 的治療方法很有限,即便是現在也隻能針對患者血液系統的異常改變,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隨時監測並實施外科手術切除實體腫瘤[2]。
世界首例臍帶血移植
據當年負責照顧馬特•法羅的 Joanne Kurtzberg 教授回憶,馬特那時正面臨骨髓衰竭並需要進行移植手術,而他的一位親姐姐卻因為年齡太小而無法提供骨髓。1987 年,他的父母懷上瞭第三個孩子,「於是我們對她體內的寶寶進行瞭檢測,檢查她是否也患有 FA,結果發現寶寶很健康,而且與患病的哥哥 HLA 相匹配,這也無意中促成瞭一次橫跨大西洋的國際合作。」
「我們先安排瞭一位醫生前往北卡羅來納州收集臍帶血,確認 HLA 分型結果後,便將臍血緊急運往紐約的實驗室,進行冷凍保存。在此期間,我們還聯系上瞭巴黎聖路易斯醫院 FA 移植專傢 Eileen Gluckman 醫生,詢問她是否願意支持這場手術。在取得同意後,通過國際、行業和學術合作等形式籌集資金,終於將馬特和他的傢人送往巴黎完成移植手術。」
最後,這次移植手術於 1988 年順利進行,同年 10 月 6 日,這份珍貴的臍帶血通過靜脈輸註的方式進入瞭馬特•法羅的體內。次年,這例極具開創性的手術於正式被《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收錄。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介紹,馬特臨床病程平穩,沒有出現並發癥。在臍血輸液兩⼩時後,曾出現過短暫的寒顫、發熱、低⾎壓,但癥狀很快就消失瞭;第 15 天,短暫的皮疹和發燒通過甲潑尼龍治療也得到瞭緩解。移植後五個月,馬特正式出院,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正常,也沒有出現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
如今,現年 42 歲的馬特•法羅,過著普通人的日子,偶爾還會抽時間進行臍帶血的公益宣傳。同樣參與此次項目的 Joanne Kurtzberg 教授,則將此後 30 多年的時光全部獻給瞭臍帶血,致力於將臍帶血推廣到不同的臨床用途,不同的國傢和區域,在臍帶血的歷史上深深刻下瞭自己的烙印。
「我是希望,更是未來」,今天是第七個「世界臍血日」,臍帶血移植從最初的鮮為人知,到現在被大眾所瞭解。越來越多的患者、傢庭因此獲得瞭生命新希望。
從第 1 例到 2,000 例再到 85,000 例
Joanne Kurtzberg 教授介紹,有瞭第一例的成功經驗,研究人員便開始通過使用臍血治療其他 HLA 匹配的白血病患者。結果發現,臍血不僅有效,而且比骨髓移植更有優勢,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率更低[3]。
「在 1993 年,我們進行瞭全世界第一例無關供者臍帶血移植,用於治療一名患有白血病的小男孩。隨後的 30 年裡,我們在杜克大學一共完成瞭超過 2,000 例類似手術。」
為瞭進一步完成臍血研究,拓展臍血的臨床應用。「1997 年,我們成功完成競標,經過 FDA 的許可後,在杜克大學建立瞭一個名為『Carolinas Cord Blood Bank』的臍血庫,從願意提供寶寶臍血的醫院收集臍血,以供有需要的人使用。」
根據 Joanne Kurtzberg 教授的估計,現在全球范圍內的公共臍血庫存儲瞭約 1 百萬個臍血單位,傢庭庫存儲超過 6 百萬個臍血單位。而且,全球范圍內已經進行瞭近 8.5 萬例臍血移植或再生醫學等應用。越來越多的患者,正在從中受益。
過去的醫療廢物,正被重新用於治療
Joanne Kurtzberg 教授看來,臍血具有許多優勢。首先,它可以在不對母親、嬰兒造成任何風險的情況下完成收集。「過去通常被視為醫療廢物而被丟棄的東西,正被我們重新用於治療。」
「再者,經過適當處理和儲存,臍血可以保存數十年,有證據表明這些細胞在三十年內仍然具有活力和潛能。而且,這些細胞對新受體適應能力更強,在移植中,它們是在無法找到完全匹配的供體的情況下,用於部分匹配的患者理想的細胞來源。」
同時,Joanne Kurtzberg 教授進一步介紹,經過越來越多臨床研究發現,臍血中含有許多可用於治療其他疾病的細胞,如治療部分腦部疾病的單核細胞,可發揮免疫效應的 T 淋巴細胞、NK 細胞,在基因工程「改造」成 CAR-T 細胞和 CAR-NK 細胞後,能用於癌癥患者的免疫治療。
除瞭將臍血作為供體進行移植研究外,Joanne Kurtzberg 教授在杜克大學還研究使用未經處理的臍血輸註方法。「我們正與 FDA 合作,計劃進行第三階段的註冊試驗,測試臍血輸註對腦癱兒童的療效。如果試驗結果積極,FDA 可能會批準臍血治療腦癱兒童,對此我感到非常高興。」此外,「由於臍帶血中,除瞭含有造血幹細胞,也含有圍產期組織,因此臍帶血會被擴展到更多適應癥的治療當中。」
臍帶血研究的中國力量
2023 年初,Joanne Kurtzberg 教授在 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期刊上對臍帶血三十年移植進行瞭總結回顧和展望。文章提到,隨著采集質量提升、HLA 匹配度提高、移植及術後護理水平提高,使臍血移植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大幅提升[4]。
其中,還特別提到瞭 ATG(抗胸腺細胞球蛋白),根據以往經驗,ATG 可有效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但是在臍血移植中加入 ATG 反而提高瞭移植後的死亡率,於是最近幾年的臍血移植中基本不再采用 ATG 方案[4]。
這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造血幹細胞移植首席專傢孫自敏教授提出的臍血移植「中國方案」不謀而合。
孫自敏教授曾在一次學術會議上介紹「以治療白血病為例,通過『清髓』再移植的「中國方案」,臍血移植的植入率高達 97%,患者長期生存率達 50%~80%。」
如今中國的臍血應用超過 3 萬例,占據全球臍血應用的三分之一,除瞭臨床應用外,各種科研成果也不斷湧出。
2021 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孫自敏教授團隊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論文,揭示瞭臍血移植後 PES(植入前綜合征)的病理機制,還為重度 PES 患者提供瞭一種治療策略[5]。
今年 3 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楊傑教授主持的「自體臍帶血單個核細胞輸註幹預小於 28 周早產兒並發癥臨床研究」的項目成果論文正式刊登在《柳葉刀》子刊,文章顯示:自體臍血單個核細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存活的早產兒出現更嚴重的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並從長期來看也能改善神經發育結果[6]。
尾聲
從第一例臍帶血移植開始,三十多年來,在各位先驅者的推動下,臍帶血的價值一步步被驗證。這不僅喚起瞭社會大眾對臍帶血的重視,更使得眾多疑難雜癥的患者「重獲新生」。
馬特•法羅後來在一次采訪中說「我的孩子特別喜歡聽我分享當年的經歷,比如,我當年必須待在塑料氣泡內,不能與任何人接觸,而現在的病人都住在正壓病房內等等。他以我而自豪,因為他的父親作為第一個(臍帶血移植)患者的經歷,幫助到瞭無數後來人。」
內容策劃:鄒禮平
內容審核:陸雯蕓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