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歐洲腫瘤學會(ESMO)年會上,梁文華教授團隊在 Mini Oral session 環節公佈瞭一項大型隊列研究「The impact of PET-CT and brain MRI for metastasis detec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T1-stage lung cancer: Findings from a large cohort study(PET-CT 和腦 MRI 對 T1 期肺癌患者轉移灶檢測的影響)」,摘要號:1263MO,該研究根據病灶類型和直徑對 T1 期肺癌患者的轉移風險進行瞭分層,並確定瞭使用 PET-CT 和腦 MRl 的最佳直徑臨界值。丁香園腫瘤時間特邀梁文華教授就這一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深入解讀。

T1期肺癌該不該做PET CT與腦MRI?

18F-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和腦磁共振成像(MRI)通常用於檢測肺癌患者的轉移灶,根據 NCCN 和 ESMO 臨床實踐指南,所有確診的肺癌,無論腫瘤大小,都推薦進行術前 PET-CT,但此前未有明確證據支持,也缺乏精細化。

那麼,對於早期肺癌患者,有必要進行 PET-CT 和腦 MRl 檢查嗎?目前指南尚未根據病灶大小和密度給予推薦。基於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梁文華教授團隊開展瞭一項大型隊列研究,旨在優化 T1 期肺癌患者 PET-CT 和腦 MRI 的應用。

梁文華教授指出,「既往我們都會用 PET-CT 與腦 MRI 檢查去篩查或排除有無遠處轉移,進而進一步指導制定治療策略。那麼,對於 T1 期肺癌患者該不該做 PET-CT 與腦 MRI 檢查?是必要的還是會過度?目前沒有定論。臨床醫生特別需要去開展這項研究,進而指導同行更好的利用檢查工具。」

梁文華教授進行口頭匯報及現場討論

實性結節<10mm,亞實性結節<13mm ,

PET-CT和腦MRI或無必要?

2009 年1 月至 2022 年 7 月期間,研究納入瞭所有經病理診斷並接受 PET-CT 加 MRI 檢查的 T1 期肺癌患者,同時收集其臨床病理和生存信息。根據放射學類型(實性結節和亞實性結節)分層,觀察不同大小(5-30mm)腫瘤的轉移比例。此外,還將僅接受常規 CT(或加MRI)檢查的T1期患者作為對照組。比較接受和未接受PET-CT檢查的患者的總生存期(OS)。

最終,研究納入 2298 例接受 PET-CT 的患者,其中 686 例(29.9%)患者發生轉移(44.3%為實性結節,23.4%為亞實性結節)。

梁文華教授團隊發現,轉移灶的比例隨結節大小而增加,實性結節 <8mm>

在OS數據方面,在基線無轉移的患者中,與僅接受 CT(或加MRI,n=2581)的患者相比,接受 PET-CT (n=1691)患者的 OS 更長(HR,0.72;95%CI,0.52-0.99;P=0.045)。亞組分析中,在實性結節≥10mm(HR,0.28;95%CI,0.14-0.56;P<0 mm(HR,0.67;95%CI,0.46-0.99;P=0.046)患者中也觀察到瞭這種益處。>

結果提示,實性結節直徑 <10mm>

表.不同亞組患者總生存期的單變量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

梁文華教授總結到,「與術前檢查僅行 CT 的患者對比,閾值以下患者行 PET 或普通 CT 沒有遠期生存的區別,閾值以上患者行 PET-CT 檢查有更長的生存期,原因可能是僅行 CT 導致部分患者轉移灶漏檢,手術後短期內進展。所以閾值以上患者還是需要行 PETCT 和腦 MRI 檢查,後續可能需要進一步精細化,以便做出最優推薦。」

現場點評專傢是來自 North Estonia Medical Centre 的 Kersti Oselin 教授,她認為「這項研究提出瞭免 PET-CT 及腦 MR 人群,與此同時,提供瞭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在閾值以上的病人接受 PET-CT 及腦 MRI 可有效檢出淋巴結及遠處轉移病灶。」

結合分子成像、液體活檢,早期探測轉移病灶

不同的驅動基因突變,不同的生物學行為的肺癌患者,其轉移部位可能也會有所不同,比如 EGFR 突變患者易出現腦轉移、骨轉移,KRAS 突變患者易出現肺內或雙肺轉移。此外,轉移部位還受其他因素影響,如細胞的偏好性、腫瘤微環境及各器官的免疫系統清除等。

另外不同轉移部位預後不一樣,所需的治療策略也對應的有所不同,在不同的轉移部位,可能需要聯合不同的治療手段來解決原發耐藥或者後續反應性不持久的難題。

對於轉移病灶的探測,臨床上常規手段是 PET-CT 和腦 MRI。PET-CT 的原理是在全身探測具有代謝性的病灶,但是在腦部本身葡萄糖的攝取也非常高,所以腦部病灶,尤其是小的病灶很難通過 PET CT 發現,所以隻能通過腦 MRI 檢測,且 MRI 在檢測小病灶方面的敏感性比 CT 要好。

但 PET-CT 也有其缺點,在小病灶上可能不顯影,其代謝可能在病灶比較大的時候才會發生,後續可能通過分子成像,標記不同的細胞表面標志物來探測病灶。在液體活檢方面,微殘留病灶(MRD)檢測方面目前研究較多,它比影像學檢查更敏感,可提前半年到一年檢測到復發信號。此外,液體活檢中還有很多不同維度的工具,如 ctDNA、甲基化,T 細胞受體(TCR)檢測等,這些工具不僅可以發現有無轉移,還可以協助判斷轉移類型、功能狀態、轉移部位,這些可視范圍內的工具在將來可能都會進入到臨床使用中。

基於該研究結果,未來還需進一步探索。目前結果顯示在閾值以上,行 PET-CT 檢查是有獲益的,但檢出率並不高,仍有一部分患者行 PET-CT 的必要性較低。除瞭現有的大小及密度外,還可以結合其他工具,如腫瘤標志物、ctDNA 等更敏感的工具,把不需要做 PET-CT 的人群篩選出來。梁文華教授表示,後期可能需進行前瞻性甚至是 RCT(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爭取將這個結論寫入指南,讓更多同行能夠依循這個規律去開展研究工作。

作者:貝塔內啡肽;編輯:Huan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