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是第32個世界精神衛生日,由渡過抑鬱患者社區主辦、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媒體支持、靈北中國公益支持、丹麥文化中心策展的“聯合起來,消除病恥”2023世界精神衛生日綠絲帶系列活動 -“無需抱歉”抑鬱青少年藝術作品展在北京798丹麥文化中心舉辦,並於當天在位於北京、上海的地標建築點亮綠絲帶,通過多種形式、多方力量的呼籲,讓更多人正確認識精神領域疾病,聯合起來,消除病恥感,共同關註、守護青少年精神健康。
國傢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鋼、渡過抑鬱患者社區負責人李香枝、靈北中國總經理霍衍思(Jens Hoeyer)等出席活動並致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醫學首席專傢鄭毅教授以及其他權威精神科專傢和抑鬱癥患者代表也在活動中發表瞭主題演講。此外,活動上還宣佈瞭《2023年青少年抑鬱防治現狀調研報告》項目的啟動,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與渡過抑鬱患者社區共同發起、靈北中國公益支持。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負責人、《心理健康藍皮書》副主編陳祉妍教授也出席瞭論壇並介紹瞭該項目的重要性。
“青少年階段處於抑鬱障礙的高發期,當我們無法科學識別的時候,常會將抑鬱癥狀誤認為是壓力大、不夠堅強等生活問題來看待,從而延誤瞭診療,錯過瞭最佳幹預窗口期。”國傢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鋼強調,“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孩子們的快樂成長和美好未來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們要關註學生積極心理健康素養的培育,幫助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擁有並保持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
“‘渡過’長期專註對抑鬱青少年傢庭的支持。如果能為青少年營造一個理解、包容、抱持的環境,他們可以更好地康復和再出發,綻放精彩青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攜手各方,特別策劃瞭本次世界精神衛生日綠絲帶系列活動,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向社會大眾呈現青少年抑鬱患者的心聲和內心豐富的一面。”渡過抑鬱患者社區負責人李香枝表示,“我們呼籲社會提升對精神疾病領域的認知水平,減少偏見,營造支持性環境,促進抑鬱青少年康復。”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作品展匯集瞭繪畫、視頻、音頻、手工、文字等多元形式的作品,結合多種創新的佈展表達形式,從多方面、多角度充分詮釋瞭抑鬱癥青少年的內心真實感受。
抑鬱正在成為重要的青少年精神障礙問題
抑鬱癥是一種復雜的多維度、異質性精神障礙疾病。據統計,中國目前約有4800萬抑鬱癥患者,與高患病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抑鬱癥識別率、就診率及治愈率均處於較低水平。根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數據,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和高壓職業人士已成為抑鬱癥的高發人群。
今年,國傢衛生健康委員會聚焦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並開展主題宣教活動,推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關愛活動。由鄭毅教授帶領團隊發佈的《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調報告》顯示,在6~16歲在校學生中,中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總患病率為17.5%,其中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礙包括:註意缺陷多動障礙占6.4%、焦慮障礙占4.7%,對立違抗障礙占3.6%、抑鬱障礙占3.0%、抽動障礙占2.5%。
“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關系到他們正常的發育成長、學習和社交功能。隨著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改變,精神疾病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產生瞭不容忽視的影響。”鄭毅教授強調,“兒童和青少年的抑鬱表現有時不典型,如進食變化、睡眠變化、脾氣大,有時甚至被當成青春期叛逆來對待。因此,早期識別和幹預青少年抑鬱至關重要。”
恢復社會功能是抑鬱癥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
抑鬱癥治療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目前,針對抑鬱癥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心理治療。2015年,《中國抑鬱障礙防治指南》明確指出:抑鬱癥治療目標是徹底消除癥狀、恢復社會功能、實現臨床治愈、減少病殘率。
“經過規范的治療,抑鬱癥患者可以恢復情感功能、工作、學習及人際交往能力。社會功能恢復包括個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傢庭職能的恢復、社交技能以及職業技能的恢復等。”陳祉妍教授指出,“兒童和青少年抑鬱癥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需要社會各方給予相應的支持,共同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復回歸。這也是本次我們啟動《2023年青少年抑鬱防治現狀調研報告》項目的初衷,我們希望通過對青少年抑鬱癥預防、治療和康復現狀的調研,瞭解當下青少年抑鬱防治面臨的痛點、難點和需求,為進一步構建良好支持環境提出有效建議。”
在活動現場,抑鬱癥患者代表思雨分享瞭她如何從抑鬱癥抗爭,隨即走上助人之路的故事。她分享到:“抑鬱癥並非‘不治之癥’,藥物治療、心理咨詢、調節生活方式、加入像‘渡過’一樣的抗鬱患者互助組織等,都對緩解病情非常有效。雖然康復之路坎坷,但大傢的理解、支持和陪伴讓我感到希望。每一位抑鬱患者都不是孤軍奮戰,通過科學全面的治療都可以獲得新生。”
提高公眾精神疾病認知,消除病恥感
病恥感是精神健康領域所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根據《柳葉刀》雜志的一項研究,80% 的受訪者強烈認為病恥感和歧視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為避免潛在的歧視,許多精神疾病患者寧願獨自承受疾病帶來的痛苦。
對於如何消除“病恥感”,鄭毅教授表示:“在社會層面,我們要以包容開放的態度去看待青少年抑鬱癥,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傢庭方面,父母要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引起重視,盡量營造溫馨和諧的傢庭氛圍;在學校層面,目前國傢也已出臺瞭政策,對學校在青少年抑鬱癥預防和幹預方面的作用提出瞭更高要求。”
研究表明,通過瞭解或接觸精神疾病患者是減少病恥感的最佳途徑之一。提高公眾的心理健康認知素養同樣可以減少偏見。全球性的意識倡導活動,如“世界精神衛生日”和“大腦意識周”等,均是傳播精神疾病知識、消除錯誤認知和偏見的重要機會。
“綠絲帶活動作為精神衛生領域的標志性項目之一,自2018年以來先後關註大學生、職場人群和疫情後大眾的心理健康。靈北中國已連續六年支持綠絲帶主題科普活動,攜手政府、專傢、媒體、患者平臺等多方共同努力,希望喚起更多民眾對精神衛生問題的關註和重視。”靈北中國總經理霍衍思(Jens Hoeyer)表示,“今年綠絲帶科普活動將進一步聚焦提升公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抑鬱癥,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力量聯合起來,攜手消除病恥感,幫助每位患者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為本次活動的公益支持方,靈北公司是一傢專註於發現和開發腦部疾病創新治療方案的全球制藥公司。長期以來,靈北中國一直積極致力於推動中國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並與患者組織、社區等社會各界合作,提升公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並推動該領域的醫生教育工作。
參考資料:
1.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cross-sectional h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sychiatry 2019;6: 211–24
2.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http:// www.stats.gov.cn/english/PressRelease/202105/ t20210510_1817185.html
3.人民資訊2021-12-12中國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調報告出爐 6-16歲在校學生17.5%存在精神障礙
4.Thornicroft, G., et.al, 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ending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in mental health.The Lancet (2022); 400: 1438-80, DOI: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2)01470-2
5.Corrigan PW, Watson AC.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stigma on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World Psychiatry (2002); 1: 16-20, PMC1489832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