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2歲的趙女士,是一名新手媽媽,自從女兒出生後,她就變得忙不開交,平時除瞭上班,下班後還要照顧孩子,所以她每天早上寧願多睡一段時間也不願意花時間吃早餐

大約在半年前,趙女士的右上腹開始出現隱隱作痛的情況,開始她以為隻是岔氣,但後來疼痛感越來越頻繁和嚴重,無論怎樣臥床休息,也無發消除痛感,甚至還出現瞭嘔出的情況,丈夫見狀,趕緊帶著她去醫院檢查,結果竟然是膽囊癌

醫生瞭解趙女士的病史後,發現這很可能和她不吃早餐有關。這句話讓趙女士有點摸不著頭腦,不吃早餐最多也就是得胃病,這和膽囊有什麼關系?

01

長期不吃早餐,

身體或面臨幾大後果

中疾控發佈的《中國居民早餐行為》顯示,我國居民中有53.9%沒時間吃早餐,其中有2%的人從來不吃早餐。到瞭周末,不吃早餐的比例更是增加到瞭70.3%,從不吃的早餐的比例增加到瞭11.35%。

長期不吃早飯,身體或會面臨六大後果:

容易長胖

註冊營養師李園園指出,不吃早餐的人更容易發胖。因為不吃早餐會讓身體長時間處於空腹狀態下,身體會誤認為處於缺乏食物的“饑荒”時期。在這種情況下,身體的吸收能力會增加,午餐和晚餐內的營養成分身體完全不舍得浪費,很容易轉換成脂肪儲存在體內。

引發胃病

海南省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黎藝表示,人在睡眠狀態下胃部依舊會分泌胃酸。在早上醒來之後,沒有及時吃東西中和胃酸,很容易導致胃粘膜受到刺激,誘發胃腸道不適,長久以往可能演變成胃病。

易長膽結石

鄭州人民醫院微創中心主任薛顥雨提醒,膽汁在睡眠狀態下會在膽囊內儲存,此時的膽汁濃度很高,沒有及時攝入早餐將膽汁排出,很容易引起膽鹽結晶析出,時間長瞭會誘發結石出現。

影響血糖

不吃早餐會讓中午和晚上的食欲增加,這樣一來容易攝入過量的食物,在餐後會導致血糖飆升。時間長瞭會導致胰島素敏感性受損,增加身體的炎癥反應,甚至會引起2型糖尿病發生。

不利心血管健康

韓國的一項研究顯示,不吃早餐會導致高血壓風險增加36.6%;日本的一項研究則顯示,吃早餐可降低腦卒中、腦出血的風險。相較於不吃早餐的人群,吃早餐會讓腦卒中風險下降18%、出血性卒中風險下降36%。

降低認知能力

不吃早餐會讓體內的血糖水平受到影響,這樣一來會導致記憶力、學習能力受損,時間長瞭會讓大腦功能受損。

02

研究發現:

血管變硬,問題出在早餐上?

不吃早餐與多種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相關,其中又以心血管傷害最為顯著,讓一項研究來告訴你真相。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不吃早餐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相關,嚴重的還會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動脈血栓生成等

該研究共納入瞭6550名平均年齡53.2歲的受試者數據,其中有5.1%不吃早餐、10.9%偶爾吃早餐、25%偶爾不吃早餐、59%每天吃早餐。

隨訪過程中有2318例受試者死亡,其中619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在調整瞭一些其他影響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於吃早餐的人而言,從不吃早餐的人,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瞭87%、全因死亡風險增加瞭19%

不吃早餐危害大,但吃錯早餐同樣會給血管添堵,3種早餐或會加速血管硬化,盡早撤下餐桌。

油炸類食物:油條、煎餅一類的油炸食物的營養成分較為單一,且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都很高,長期食用容易導致身體肥胖,還會增加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醃菜類食物:很多人早上都習慣吃一碗白粥加咸菜,但醃制類食物都是高鹽的,大量食用會導致身體鹽分攝入超標,會增加高血壓、癌癥的發生風險,對健康不利。

糕點、餅幹:一些上班族為瞭趕時間上班,很多時候隨便吃一點零食、餅幹或糕點應付早餐,但大部分的糕點、餅幹都營養成分單一,主要為碳水化合物、脂肪,且糖分、鹽分、油脂的含量很高,長期攝入很容易導致身體肥胖。

03

上海人均壽命全國第一,

幾個早餐習慣值得借鑒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上海地區的平均壽命為83.18歲,而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日本平均壽命為男性81.56歲、女性87.71歲。上海人均壽命居全國首位,馬上要趕上全球平均壽命第一的日本。

這或許和他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系,上海人的幾個早餐習慣,值得大傢借鑒。

以粗糧為主

上海人的早餐多為雜糧面包、水果蔬菜,長期如此會顯著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的攝入,可幫助提高代謝、消化能力,對於促進長壽有好處。

多喝奶或豆漿

奶和豆漿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成分,可幫助讓膳食均衡,對於通過身體的免疫力很有幫助。

少油少鹽

上海菜很少用醬油,烹飪講究少油、少鹽,盡可能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更喜歡蒸菜。這樣做不僅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的營養成分,還不會給身體帶來過大負擔。

一日三餐對於健康而言都很重要,不愛吃早餐的人一定要盡早改掉這個習慣,別等到身體出問題,那時候可就來不及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