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科普指導:江蘇省中醫院高血壓研究所團隊

夏季炎熱,大傢往往都需要面臨酷暑的考驗,“避暑”話題霸榜整個暑季可謂輕而易舉,各類“避暑神器”也是層出不窮。而在我國卻有一群數量高達3億的患者在夏季需要面臨另一種考驗,且往往連患者本人都不自知——那就是高血壓患者群體

夏季由於氣溫高、流汗多因素會導致血壓降低,很多高血壓患者會認為夏季是發病“安全期”。但實際上夏季反而是高血壓病癥的“危險期”,那麼有關“危險期”的說法是從何而來的呢?

溫度高、流汗多

高血壓患者更易發病

夏季氣溫高,血管處於擴張狀態,血流阻力小、壓力小,且出汗多會導致血液中水分減少,有助於血壓的降低,從而容易使患者掉以輕心,甚至產生“大熱天裡高血壓的血壓普遍下降,所以暫時停停藥也不要緊”的危險想法。

但需要註意到,高血壓患者與正常人不同,對於環境溫度適應能力更差。且其本身就具有腦動脈硬化、血液易凝結傾向。在溫度高、出汗多的夏季,血液濃縮,血管易堵塞,反而易發生血壓驟升,甚至出現血黏度增加,最後形成血栓等更加危機的情形。

這8類人群夏季註意瞭!

除去已經確診為高血壓的患者需要在夏季註意自身身體狀況外,還有以下8類人群在夏季同樣需要註意自身身體狀況。

嗜好吸煙者。吸咽是高血壓、冠心病最顯著的危險因素。長期大量吸煙可使心率增快,血壓增高,長期處於精神緊張中。其心血管意外事件和心肌梗死發生率會比正常人高2-4倍

情緒激動精神緊張者。脾氣暴躁,辦事總愛瞻前顧後、反復思慮又難以下定決心以及過於焦慮、從事腦力勞動和精神高度緊張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

飲食喜鹽過咸者。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飲食過咸會導致機體鈉鹽過多,血管阻力增加,心血管負擔加大,促使血壓升高。

長期過量飲酒者。長期大量飲酒,尤其貪杯易醉者,常常合並高血壓、肥胖、高血脂和高血糖。

血糖血脂升高者。糖尿病人發生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的機會比正常人高30倍。若糖尿病與高血壓並存,則患腦中風及心肌梗死的危險性比正常人高2-4倍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與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發生率呈正比。

超重和肥胖者。肥胖不但會引起高血壓,也易導致冠心病、膽囊炎、關節炎等諸多全身性疾病。且肥胖者多數嗜睡、胃口好,易形成惡性循環。

久坐少運動者。熬夜、久坐、通宵達旦無節制娛樂的人,易患高血壓。

中老年人。老年人群中有60%以上人群患有明顯的心腦血管病,其中由高血壓引起的相關性心血管病占絕大多數,全國每年有150萬人因高血壓引起腦中風。

夏季防治高血壓 這些方法要記好!

高血壓不僅僅會影響到病患的日常生活,不加註意更是會引發以心血管病為主的種種病癥,嚴重時候危及生命。所以在夏季這樣一個高血壓的“危險期”,面對高血壓的防治,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多補水,少吃鹽。夏季人的消化道功能減退,食欲下降,水分丟失較多,高血壓病人尤其需要註意。即使感覺不太熱時也要常喝水,以防血液黏度升高,預防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高鹽是使血壓升高的一個重要因素,高血壓病人每日鹽攝入量應控制在5克以下,但也要註意,高血壓患者不必過度限鹽,尤其服用利尿劑的患者,需要適當的咸食。同時要增加攝入含鉀、鈣豐富的新鮮蔬菜、水果及豆制品,控制膳食中的脂肪及過多的谷類主食,增加攝入禽類及魚類等含蛋白質豐富且含脂肪較低的動物性食物,限制飲酒或最好不飲白酒,每人每日飲酒量不超過20克,並要經常補充水分。

避免溫度忽高忽低。夏季炎熱,有的人喜歡把空調溫度開得很低。而變換在涼爽的室內與炎熱的室外之中,一冷一熱會讓血管在舒張狀態與收縮狀態中不停切換,導致血壓不停波動,從而埋下隱患。

因此,我們的室內溫度不宜過低,以27℃為宜,不宜低於25℃,室內外溫差不要超過8℃。同時盡量避免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裡,避免空調冷風直吹背部、肩頸、頭部,尤其是頭部。頭部長期經受冷風直吹,易造成血氣運行不暢、心臟供血不足情況,從而發生危險。

避免運動過量。高血壓患者在夏季不僅應適當減小運動量,運動時間也應縮短。該類人群的夏季適宜活動應以利於放松精神,調節神經,擴張血管為主,例如打拳、練氣功、行走、慢跑、遊泳等。

同時運動要避開氣溫最高的時間段,不在陽光直射的環境下運動。在運動前、運動中和運動後最好都要進行少量多次的補水,註意水溫不要太涼,避免對胃腸道和血壓產生不良刺激。

保證正常睡眠。高血壓患者夏天夜間睡眠質量下降會出現夜間血壓升高情況,加重心腦血管的損害。因此,該類患者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保證正常睡眠。

謹遵醫囑定期服藥。高血壓患者在炎炎夏日也絕不可掉以輕心。不能自行停藥,更不要吃吃停停,應當繼續堅持原降壓方案。如果自測血壓明顯偏低,建議及時就診詢問專科醫生意見。

實習編輯/丁之純

圖片/視覺中國、東方IC圖庫

審核/董蕊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