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空調瞭,高溫下人類將如何適應?”

這是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副主任張弛教授提出的高溫之下各種極端事件一起爆發時的思考。工作的需要、低收入的困境和供電緊張的風險讓“空調”難以成為人人度過酷暑的“續命夥伴”。

當地時間2023年6月19日,印度北方邦,巴利亞地區醫院,一名婦女給生病的丈夫擦頭。

6月17日到18日短短的三天內,一場最高溫度超過40攝氏度的極端熱浪使得印度北方人口最多的兩個邦的多傢醫院不堪重負。據不完全統計,短短幾天,已有超過170人死於高溫相關的疾病。而這一數字還在攀升。

今年高溫在全球多地包括中國都來得異常早。中國天氣網的最新入夏進程圖顯示:截至6月5日,我國南方大部、京津冀以及新疆、山東、山西、陜西的部分地區已進入氣象學意義上的夏季。在已經入夏的21個直轄市和省會級城市中,今年夏天屬於“提前報到”的比例高達九成。事實上,根據中國天氣網大數據顯示,近五十多年我國的夏天來得越來越早。

2022年10月發佈的《2022柳葉刀中國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顯示,與1986年至2005年的基期平均值相比,2021年中國人平均多經歷瞭7.85個熱浪天,安全戶外活動的時間相對縮短瞭48.2%;潛在的勞動時間損失增加瞭7.1%,全國層面熱相關勞動生產力損失導致相關的經濟損失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68%,超過當年我國國防支出預算。

撰寫上述報告第一工作組(氣候變化的影響、暴露和脆弱性)的組長、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的黃存瑞教授2022年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從全國來看,每年至少暴露於一次熱浪的總人數從1979年的4.8億人增加到2020年的10.4億人;同時,占總人口的比例從51.3%增加到75%,經歷熱浪事件的陸地面積從46.3%增加到81.6%。

2023年6月18日,北京最高溫度達35度,天壇公園內遊客打傘遮陽。

黃存瑞告訴澎湃新聞,未來極端天氣可能成為一種新常態,由此造成的健康風險及負擔將會持續加劇。而人們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高溫天氣對健康的致命影響關註還遠遠不夠。

高溫下的生命危險,無人置身事外

2003年夏季,歐洲熱浪造成70000多人死亡。2010年6月至8月期間,莫斯科和俄羅斯西部的極端熱浪導致55000多人死亡。高溫帶來的致命危機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引發廣泛重視。

在中國,2020年發佈的《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中國報告》顯示,在過去20年中,熱浪暴露大約導致中國熱浪相關死亡人數上升瞭一倍多,2019年的死亡人數約達2.68萬人。同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研究者們發現,與非熱浪相比,熱浪相關的非意外總死亡風險增加15.7%,心腦血管死亡風險增加22.0%。

高溫熱浪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全方面影響。美國生命科學網STAT稱,“從偏頭痛,到酒糟鼻、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性腎病、高血壓、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極熱天氣會影響人體體溫調節系統、水鹽代謝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造成一系列生理功能改變,使人體處於超負荷狀態,加重多種慢性病負擔,導致基礎病惡化,甚至造成死亡。”

張弛教授指出,熱浪造成的死亡率上升在老年人中最為明顯,但其他群體也處於危險之中。根據美國疾控中心官網顯示,65歲以上老人、嬰兒和兒童、慢性病患者、低收入人群、運動員、戶外工作者和孕婦均為高溫脆弱人群。

黃存瑞教授也表示,不同地區人群的脆弱性和適應能力不同,在城市人口密集、建築物高層多的地區,老人、兒童和患有心腦血管、呼吸系統等基礎疾病的人群更易受到高溫天氣的影響。為此他呼籲應重點關註貧困、兒童、老人等弱勢群體,采取針對性的防護措施,且應該制定因地制宜的應對措施。

對於老年人這一脆弱人群,黃存瑞教授鼓勵老年人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測量體溫、血壓等指標,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並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同時建議其避免在高溫時段和強陽光進行室外活動,可以在早晚或陰天進行散步、做操等鍛煉。

2023年6月10日,上海高溫,在弄堂陰影處躲避烈日的老人。

事實上,沒有人可以避免高溫帶來的影響。

“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應對,當我們變成脆弱人群的時候,我們的生存狀況就會非常堪憂。”張弛教授表達瞭她的擔憂,“尤其是我們的下一代會持續生存在一個高風險的環境中,不光是夏天熱,一年四季都可能有各種極端氣候問題。”

“如果氣候持續惡化,到2030年或者是2050年的時候,一些地區的人們面臨的可能是夏季全天都不適合外出活動的情況(高溫高濕)。現在我們還可以選擇出門或者不出門,到時候我們就沒有選擇權瞭。”她補充道。

預警和醫療,第一和最後的防線

氣象預警是高溫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據2023年全國氣象工作會議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的預警信息發佈平臺已成功接入瞭水利、農業、林業、衛生等30餘個行業或部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7.67%。

在氣象健康預警方面,作為首批試點單位,濟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基於高溫熱浪人群健康風險分級預警預測模型和人群健康防護指引,於2021年率先實現瞭高溫熱浪健康風險預警信息發佈。但黃存瑞教授認為,我國總體氣象健康風險預警工作仍處起步階段。

他指出,適應氣候變化、保護人類健康,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這需要時間和周期來不斷完善,以統籌多部門科學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風險。

“針對高溫,氣象部門負責發佈高溫預警,但是對個體來說的話,它又關乎健康問題,這個部分是歸衛健部門來管,若出現瞭極端天氣,則需要應急管理部門上場。”張弛教授這樣解釋這一工程的“復雜性”和加強跨部門協調的重要性。

《2022年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中國報告》中針對健康氣象服務的調研結果顯示,根據相關新聞記錄,31個省份中已經有21個省份的氣象部門與當地的衛生部門存在合作關系,也意味著部門間的聯動和合作水平仍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黃存瑞教授也認為,當前不同部門的數據壁壘問題仍普遍存在,即不同部門數據資源難以實時共享,缺乏實踐和研究的緊密結合,尚未形成全面的合作交流機制。

對此他建議加強各部門聯動和數據共享、進一步開發和完善針對氣象敏感性疾病的多種時間尺度監測預測模型與技術,逐步建立健全健康氣象風險預警發佈工作體系。健康氣象風險預警的精準發佈也應該成為醫療系統韌性的一部分。

2023年5月30日,廣州黃埔區天氣預報黃色高溫預警,溫度計實測室外溫度已達42℃。

相對於預警防范,當高溫來臨後的醫療救治則成瞭保障人們生命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

《環境與健康》雜志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春、夏季日最高氣溫每升高1℃,心腦血管疾病急診人次分別增加17.3%。由美國國傢腎臟基金會 (NKF) 發表的一項研究也顯示,極度高溫暴露與腎臟疾病相關急診科就診次數增加顯著相關。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醫生劉安雷表示,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系統在應對極端高溫天氣方面,還存在一定的薄弱環節。例如,在高溫天氣下門急診和住院人數驟然增加可能導致醫療資源緊張,以及醫護人員的防暑降溫保障等問題都需要重視。

為瞭提高醫療衛生系統的氣候韌性,劉安雷醫生建議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醫護人員的防暑降溫意識和能力,並加大對他們的物質保障力度。二是按照氣象預警情況,科學調配醫療資源,合理安排醫療服務。三是加強與其他部門的聯動協作,構建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機制,共同應對高溫天氣所帶來的健康風險。

風險已經登臺,卻沒有站在聚光燈下

極端高溫對於生命健康的威脅,還遠遠沒有被大多數人所完全認識和重視。

劉安雷醫生指出,當前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高溫天氣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但是對於高溫相關疾病的認知還不夠全面,例如熱射病、中暑等,人們可能隻瞭解其中一種或幾種。

為應對酷暑,劉安雷醫生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給出瞭建議:穿著寬松、透氣、輕便的衣服,並及時更換濕潤的衣物;多喝水,避免飲用過多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在傢中使用空調或者電風扇等防暑降溫,備好冰塊,冰袋等防暑材料;減少戶外活動時間,並選擇在清晨和傍晚時段進行。

同時人們也缺乏應對相關疾病的指南,“熬一下就好瞭”是很多人經常采用的做法。張弛教授指出,例如在夏令營、軍訓等場景下高溫所引起的兒童或者青少年的身體不適,常常會被誤認為隻關乎意志力而非健康問題。其實未成年人的體溫調節功能和散熱功能比成年人差,而他們往往無法準確表達出自身身體不適的癥狀和原因,所以當孩子提出身體不舒服時,傢長或者監護人就應該立即停止他們在高溫天氣的戶外活動,並進行適當的降溫和補液,往往等人都暈倒瞭就太晚瞭。

黃存瑞教授進一步指出,提高公眾對高溫下的健康風險認知水平需要多方努力。首先,衛生健康部門需主動參與到國傢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部署過程中,在采取氣候行動時,應倡導將人群健康作為重點內容。其次,開展具有公信力的科普宣教尤為重要,例如提供極端天氣的健康指南與自救應對等。最後,氣候變化教育應成為學校核心課程的組成部分,將氣候變化的健康危害與政策行動納入各個階段的學習中。

在公眾意識提高之後,從知到行仍有鴻溝等待跨越。

劉安雷醫生指出,當前的高溫預警系統主要集中在預警信號的發佈和傳遞上,但是缺乏具體的行動方案和措施來幫助公眾應對高溫天氣。張弛教授也表示盡管氣象局會發佈高溫紅色預警或者是橙色預警,但是對於每個個體而言仍然不瞭解其在這個溫度出去將要面臨的風險。

“比如說,當高溫或者暴雨來臨前,對於一些行業來說意味著什麼?比如說學校、工地、交通和戶外工作者來說,他們是否應該繼續原有的工作安排?目前還缺少進一步具體的指引。”張弛說道。

2023年6月13日,河南許昌持續高溫天氣,建築工人烈日下工作。

對於差異性極大的每個個體而言,公眾還需要邊界清晰的指示,為人們能否出門、休息多久等提供決策依據。張弛所在團隊正在研發一款便民易懂,可查詢高溫天氣外出活動風險的小程序,預計六月底七月初和公眾見面。

與此同時,除瞭獲取科學指南的通道的缺乏,部分高溫下的脆弱人群也面臨沒有發聲渠道的問題。張弛教授呼籲更多能夠發聲的社會群體為脆弱群體帶來關註,尤其是一些別無選擇的人群亟需更多的保護措施。以快遞員小哥為例,縱使知道瞭氣候變化的風險,他們仍然要出於生存的考慮繼續工作。

同時她還指出,傢庭中的中間層是社會發聲群體外解決問題的另一個關鍵。“在一個傢庭裡一定是中間層的力量,中年人或者是青年人能夠最先得到相關知識。在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下,他們可以去幫助其他的傢人或者是朋友。”她說道。

酷暑將至,高溫下的健康危機亟待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行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