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當前尚存在醫療資源短缺、診療能力不足等難題。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貴州省醫療數智化轉型的一次重要探索、破解鄉村群眾“看病難”問題的“黔南模式”正式發佈,構建起醫療資源有效配置和下沉的“新版圖”。

而作為”黔南模式“的原型,成功打造瞭數字化和高質量分級診療體系的“龍裡經驗”,也和幕後兩代村醫的故事一起被推至臺前。

在貴州龍裡縣谷腳鎮觀音村衛生室,一個年輕稍顯稚氣的女孩兒正在教一位眉眼略帶皺紋的老者電腦表格的使用方法,這形同父女的兩人,其實是觀音村一老一少兩代村醫。一個“60後”、一個“00後”,是村民健康的“守門人”,也是親身參與村鎮醫療改革發展的“執筆人”。

年輕的女孩名叫楊惠琪,主要工作是負責下鄉走訪,兒童疫苗和慢性病的監測。2002年出生的她身上充滿瞭各種“新意”。和往常觀念中背著藥箱看起來嚴肅穩重的醫生不同,村民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楊惠琪拎著一個透明的化妝包,裡面裝著體溫計、血壓儀,歡快的在村裡走傢串戶。和老村醫方必勇溫和地哄病人就醫的方式也不同,楊惠琪更喜歡直接、高效的溝通,還因為常常扯著嗓子和耳背的老人們交流病情,得瞭一個“嘶吼村醫”的名號,村裡人都知道這個女孩子“脾氣大”。

據方必勇描述,現在村裡的醫療處處見“新”,除瞭有楊惠琪這樣的新面孔、新風格,更有與時俱進的新技術,以及讓人欣慰的新面貌。

新面孔:“矛盾”的00後、行走的“病歷本”

剛到觀音村當村醫的時候,楊惠琪偷偷哭過幾次。她學的專業是農村醫學,但是班上的同學沒人想到山溝裡當村醫,她也不想,但父母跟她說,這是鐵飯碗,穩定、清閑,讓她踏實工作。來瞭之後,她才發現這份工作壓根兒就不清閑。幾乎每天下隊走訪、扯著嗓子打電話通知村民來體檢,在黑漆漆的夜裡一個人回傢、因為電話打的太多被誤以為是詐騙分子停機……矛盾的思緒像水花拍打著這個年輕人:她有時想離開,卻又選擇瞭留下;她想“擺爛”,卻一次次在深夜才回傢;她覺得村醫“隻是一份工作”,卻總會去幫助有困難的村民,許多村民都把她當孫女看。

一年過去,她的腦海中不僅能“顯示”通往傢傢戶戶的道路,更“記錄”著村民們的身體狀況,誰傢的老人生病瞭,誰傢有什麼慢性病人,就像是觀音村一本行走的“病歷本”,熨貼著村裡人的內心。

新三件:村醫的安心,病患的舒心

和過去方必勇醫藥箱裡的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老三件”不同,楊惠琪這一代村醫有瞭“新三件”:AI導輔診、遠程會診、網課培訓。這些“新三件”的背後是無形的網絡、數據、算法,最終沉淀為一個手機軟件,輕巧地裝進楊惠琪的“化妝包”裡。

楊惠琪用到最多的就是AI導輔診,因為村醫人數仍較為單薄,所以在很多基層村鎮,村醫仍舊沿襲著“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老方式,系統性學習的缺失,使得很多諸如楊惠琪一樣的新手村醫在剛起步時,都會因為臨床診療難度大而內心忐忑不安。“現在有瞭AI導輔診,每次走訪都更有勇氣瞭”楊惠琪表示。AI導輔診系統的開發,基於騰訊成熟的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涵蓋瞭近100萬醫學術語節點,以及近400萬條醫學關系鏈,為基層醫生搭建瞭一個包含疾病知識、治療方案、臨床路徑、用藥規則等海量知識的“醫學百科”,可精準預測272種基層常見病,鑒別診斷超過3000種疾病,這遠超出國傢衛健委要求基層鄉鎮衛生院開展診治的66種基本病種,為基層醫生提供瞭堅實的知識依靠。

和楊惠琪一起“入職”遠程會診的機器,一塊大大的屏幕、一個攝像頭、一套騰訊會議系統,把鎮醫院、縣醫院的專傢帶到瞭村民的身邊,讓村民不再動輒就要走幾十裡的路程去縣裡、鎮裡看病,有效落實瞭醫療資源的下沉,也提高瞭基層首診率。不管是小問題還是大麻煩,上級專傢,總能告訴她一些處理辦法,盡全力幫助村民,讓村醫心裡有底,敢診斷敢開藥,讓村民心裡踏實,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除瞭這些,為幫助基層醫療人員找到一條可持續提升醫療水平的路徑,村醫們每周都要參加線上培訓。打開騰訊會議,方必勇和楊惠琪,跟縣裡的其他村醫一樣,都是班裡的同學,聽縣裡的,甚至省裡的“大醫生”的課。“新三件”的啟用,不僅能夠切實解決百姓的需求和困難,還能夠實時更新醫療人員的知識,打破瞭曾經互聯網醫院常見的建而不用,用而不活的窘境。

新面貌:智慧的網、相連的心

如今00後、AI問診、遠程會診等“新面孔”“新玩意”,都聚在瞭大山腳下的小小衛生室,點點滴滴改善著龍裡縣的基層醫療。2022年,龍裡縣全縣基層門診量達246871人次,比上年度同期增加88734人次,增幅56%。越來越多的村民願意在傢門口求醫,除瞭在情感上對村醫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在傢門口就能遠程“看專傢”。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數字化分級診療已覆蓋龍裡縣全縣,受益群眾達10萬餘人次。向下,3傢縣級醫院連通15個鄉鎮級衛生院、83個村衛生室,AI導輔診和遠程會診直接鏈接一線村醫;往上,省人民醫院,甚至國字頭的大醫院、大專傢通過教學培訓,幫助基層醫生成長。

“我聽不得別人說我這個工作不行”現在的楊惠琪和村民相處如親人一般,下隊的時候,她會幫他們做飯、洗衣,他們會熱情地留下她吃飯,打趣給她介紹男朋友,這一年,她吃百傢飯胖瞭十斤。灑脫執拗的楊惠琪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多麼神聖、高尚,她覺得自己做的事很小,更像是一個村民健康的“監督員”。在她的健康登記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寫著200多個名字,現在的她依舊會帶著她的“嘶吼”走在村裡的每個角落,走到這200個人身邊去,為他們檢查、嘮叨著註意事項,為村民帶去健康,帶去守護。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