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鄧鉑鋆
最近與一位副高同道閑聊到下鄉幫扶的見聞,提到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地級市醫院已經退出縣級醫院管理,轉為更高級別的頭部三甲直接接管。」
由於交通發達便利,縣醫院看不瞭的病人,一言不合便直接轉到省級頭部三甲,根本沒有地級市醫院插手的機會。更有甚者,「下鄉專傢直接在縣醫院手術臺下坐著,看著下面的醫生做完」。
上有頭部醫院跑馬圈地,虹吸人才與市場。下有基層醫院抱團取暖,在提升自身的同時減少向上轉診。
身處夾心層的「腰部醫院」,既沒有大醫院的壟斷實力,又沒有基層醫院的托底保障政策,似乎成瞭高不成低不就的「最慘」醫院。
圖源網絡+自己做的
腰部醫院,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
首先來名詞解釋一下。
筆者認為,「腰部醫院」主要包括瞭城市二級醫療機構;建置區小於等於 2 個的中小地級市,並非「第一人民醫院」、「中心醫院」等「行業一哥」的三級醫院;建置區大於 2 個的大城市第二、第三梯隊的三級醫院。
腰部醫院的痛點由來已久,長期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狀態。
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報章上就指出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同時,許多中小醫院門可羅雀,造成資源閑置浪費。
近十幾年,公立醫療機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醫療機構兩級分化加劇。
向上看,各省市頭部醫院擴張成瞭開放床位數三千張起步的巨無霸,「世界單體規模最大的醫院」和「xx 第一大院」的桂冠在國內各頂級醫院之間反復易手。
向下看,經濟條件好的地區,縣醫院入職學歷至少碩士起步,硬件設施建設也達到三甲水平。這種實力提升使得醫院能在技術上直接對接「國傢隊」,接受業務指導、雙向轉診。
縣醫院的強健不僅分流瞭腰部醫院的病人,還讓許多在分級診療中承上啟下的地市級「一哥」醫院甚至省級醫院感到壓力。
反觀腰部醫院,它們往往不是當地居民大病就醫的首選醫院,即便有救治能力,很多患者在確診重大疾病後往往選擇轉院到一線醫院治療,導致醫院無法開展足夠業務維持技術水平。醫院長期工作量不飽和,則進一步影響醫務人員收入待遇。
更雪上加霜的是,近年來不少這類醫院出於評級要求,跟風完成大量硬件建設,欠下瞭大量貸款,導致經營負擔加劇,再次降低醫務人員績效收入分配。
圖源網絡+自己做的
有醫院評級在前,腰部醫院的招聘和職稱晉升的要求並不低,日常工作規章制度要求也相對嚴格。
工作量不飽和、賺錢少、獲得感低,再扣除當地高昂的房價等生活成本,整體導致腰部醫院工作「性價比」略顯男默女淚。
缺少絕活,雪上加霜
超四成持續虧損
本來就缺少「絕活」,如果再遇到特殊情況,腰部醫院收到的沖擊則更為明顯。
根據 2022 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0 年,全國醫療機構診療量降下 13.5%。其中,三級醫院下降 12.5%,二級醫院下降 13.9%,一級醫院下降 11.9%,未定級醫院下降 21.7%。
2021 年,全國醫療機構診療量上升 18.9%。其中三級醫院上升 24%,二級醫院上升 9.3%,一級醫院上升 7%,未定級醫院上升 9%。
疫情導致醫院整體常規接診減少,同時要承擔新冠救治工作。業務量一起跌時,三級醫院跌得少;業務量一起漲時,三級醫院漲得快;反觀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業務量始終較 2019 年存在負增長。
數據也證明瞭這一點。根據《關於 2021 年度全國二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傢監測分析情況的通報》,在二級公立醫院總體運行平穩的背景下,當年仍有 43.87% 的醫院出現瞭虧損情況,該比例與上一年基本相當。
在虧損醫院中,7.51% 二級公立醫院資產負債率超過 100%,49.53% 二級公立醫院資產負債率超過 50%。
在種種壓力面前,各腰部醫院尋求突破,目前有以下幾個攻關方向:
向上兼容,脫穎而出。這一思路適合有一定積累的實力醫院。具體做法包括苦練內功,或是加入名門大派,成為頭部醫院的醫聯體成員或是分院。
突出特色,強化主業。這一思路適合存在短板,但是擁有特色專科的醫院;不再胡子眉毛一把抓,把綜合性醫院做成優勢的專科醫院。
向下兼容,錯位生存。主要是取長補短,放棄手術和急性期病人救治,向康復醫院或護理院轉型。
然而,目前這些嘗試路徑都還是一地雞毛。
同床異夢醫聯體,道路曲折專科夢
傢傢有本難念的經
在這裡我們分享一個真實案例,借此略窺各腰部醫院的自救情況。
比如直轄市某區醫院,經歷瞭幾十年的奮鬥,在名醫雲集的直轄市發展為頗有專業特色的腰部醫院。
該院加入某高級別醫院醫聯體之後,醫院業務骨幹被上級醫院長期以借調和進修的名義「有借無回」,醫院變成瞭該院優勢專業降低平均住院天數的周轉池,主要收治上級醫院的康復期病人,醫院業務水平不升反降。
類似的情況並不是孤例,腰部醫院像是一部老車,被上級醫院拆走瞭還能用的零件,然後自生自滅。
圖源網絡+自己做的
如果改走第二條「突出特色」之路,腰部醫院從綜合性醫院轉為專科醫院,一方面是大量的醫務人員轉崗、調離,另一方面同樣面臨激烈的競爭,前有頭部醫院的相關科室壓制,後有機制更靈活的民營醫院追趕。
適合腰部醫院的似乎隻剩下「辛苦錢」——即收治住院天數長、平均治療強度及日均收入低,但處置合並癥、並發癥及日常護理等治療難度並不低的康復期慢性病人、終末期病人,轉型為康復醫院和護理院。
但在當前的執業環境下,上級醫院往往不敢把剛剛度過急性發病期或圍術期病人轉出,唯恐病人出意外後難以確定責任。
另一方面,社會環境普遍對康復治療缺少概念:有的人認為既然病人在醫院花瞭錢,病愈就應當是醫院的義務;有的人覺得既然打瞭針吃瞭藥,為什麼還要讓病人忍著病痛做訓練?還有人甚至直接把康復專業視為「棄老山」,認為病人去康復科約等於臨終關懷。
目前,腰部醫院唯一的優勢在於時間。
隨著跨地就醫醫保轉診手續簡化,縣醫院限制病人外轉的手段越來越少。同時縣域還沒有實現真正抱團,上級醫院招兵買馬也需要過程。
傢傢有本難念的經,留給「最慘」腰部醫院的時間不多瞭。
作者鄧鉑鋆,80 後,基層部省屬醫療機構財務工作者,擅長財經視角解讀醫療現狀。
策劃:gyouza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