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The Lancet)最新社論指出 ,護士是至關重要的照護者,在衛生體系中發揮瞭重要作用,這場大流行加強瞭這一角色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但這並未體現在工作場所的保護和支持方面。
我們也應該將護士視作科學傢和領導者,他們需要高質量的教育、明確的職業路徑,以及與其在衛生體系中的責任和作用相匹配的投資。原有勞動力危機的加劇使衛生體系更加脆弱,抗壓性和韌性更弱。如果健康和衛生科學領域的所有人都不立即協調一致地重申對護理的承諾,那麼未來的衛生體系就不可能實現有效地恢復或加強。
2020 年初,作為提高護理形象和影響力的全球運動的一部分,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護士理事會(ICN)和「護理在行動(Nursing Now)」聯合發佈瞭第一份《世界護理狀況報告》[1],提出瞭全球護理戰略。
當時,我們強調瞭該報告如何能夠為政策對話提供信息,促使人們認識到護理在實現全民健康覆蓋方面的潛力,並強調瞭隨後幾年對展示護理影響力的重要性。[2] COVID-19 大流行證實瞭這些信息的重要性。
5 月 12 日是國際護士節。迄今為止,COVID-19 已歷時 3 年有餘,這三年對護士的需求極其巨大,同時健康和衛生體系尚未恢復。全球護理的未來何去何從?
護士在衛生系統中作出瞭重要且多樣的貢獻,這在大流行期間得到瞭充分體現。在博茨瓦納,護士制定瞭緩解疫情的戰略對策——運行移動診所以及向農村地區重新部署資源——這表明他們有能力發現社區的需求,並因地制宜建立應對體系。[3] 英國有一個由 5000 多名研究護士組成的網絡,其中許多人在研發 COVID-19 疫苗和藥物治療方面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4]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護士迅速提升重癥照護能力以加強衛生體系建設。[5]
然而,護士在薪酬或支持方面並沒有得到回報。疫情加劇瞭全球先前存在的護理人員危機。全球護士的幸福感和士氣都處於低點,想要離職的意願卻很高。據估計,大流行前全球護士短缺人數為 600 萬 [6],ICN 認為,由於需求增加和留職情況不理想,未來幾年護士短缺人數可能達到 1300 萬[7]。
《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的一項涵蓋中國近 14 萬名護士的研究顯示,疫情期間,34% 的護士感到心力交瘁,56%披露有抑鬱癥狀。[8] 2022 年比利時的一項調查發現,44% 的護士表示打算離職,27% 的護士考慮從事非護理職業。[9]
世界各地的護士也被迫采取罷工行動,反對不公平的薪酬和不安全的工作條件。政府對罷工行動的反應各不相同。目前,德國等國傢已因罷工行動出臺更安全的人員配備和更好的工作條件。然而,津巴佈韋在今年 1 月通過瞭一項禁止醫護人員罷工的法案;英國政府最近對皇傢護理學院采取法律行動,宣佈計劃中的罷工行動是非法的。法律行動並不能解決勞動力危機,隻會加劇該行業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
新冠大流行期間中國 30 個省份護士的心理癥狀患病率及風險因素
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變。應該優化戰略來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並改善護士的工作條件,同時考慮到護士們在疫情期間所經歷的集體創傷,以有效提供保護和支持。確保更多的護理職業發展機會將有助於促進長期招聘和留職,促進護理職業的可持續發展。護士是至關重要的照護者。這場大流行加強瞭這一角色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我們也應該將護士視作科學傢和領導者,他們需要高質量的教育、明確的職業路徑,以及與其在衛生體系中的責任和作用相匹配的投資。因此,為各級護理教育提供資金應該是一個優先事項。
在美國,護理專業的入學人數在 20 年來首次下降,這一下降被歸因於護理教育師資短缺。[10] 如果沒有足夠的護理教育師資力量,機構就無法切實提高培訓能力。這些職位所需的研究生學位和研究機會有限,通常依賴於自籌資金,教職員工的薪酬往往很低。高校和教育機構要加強護理專業建設。
在大流行期間,護士在衛生體系中發揮瞭重要作用,但這並未體現在工作場所的保護和支持方面。原有勞動力危機的加劇使衛生體系更加脆弱,抗壓性和韌性更弱。如果健康和衛生科學領域的所有人都不立即協調一致地重申對護理的承諾,那麼未來的衛生體系就不可能實現有效地恢復或加強。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